西方——国家成长的历史与逻辑(2015年11期)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1-04
【作者】 张凤阳;
【机构】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摘要】 "民族"与"国家"有不同的渊源,其行动旨趣也大相径庭。前者是"共同体"谱系的一个分支,为个体成员提供情感归属;后者出自"统治体"一脉,核心构造是一套具有暴力色彩的政权组织系统。在近代欧洲,市场经济发展将整合政治秩序的现代国家建设任务提上实践议程,但也导致古典共和公民动员模式的渐次失效,遂为古老民族意识的现代性敞开了空间。绝对主义时代出现的领土型国家,促成超越原生族群多样性的大尺度民族建构,亦对这种民族建构施加了政治规约。作为里程碑事件的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使国家主权与单一性的人格化统治者脱钩,将民族国家的命运共同体与民主共和的政制安排定型为现代国家的基础框架,并在跨界文化传播中释放出巨大的溢出效应,最终重塑了人们的政治想象。
【关键词】 政治现代性; 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 共和主义;
【正 文】本文摘自赤峰学院学报2015年11期目录,由本网站整理:
一、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现代国家建设问题展开密集讨论,文献累积之丰富,足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多数学者认为,民族一国家是一个现代概念,亦是一种现代现象,因此,即便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界定国家,也有必要对国家的传统形式和现代形式作出区分。相关研究表明,国家何以现代性的问题内嵌于一个高度复杂的关系网络,几乎涉及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如果不是径直将现代“国家建设”等同于现代“政治发展”,似乎有理由进一步追问:能否及如何把民族一国家从层次各异的政治现象中审慎地分离出来,在其自主形式上加以理论考察呢?
二、厘定这个题域的简单办法是反思今人的体验结构——民族一国家虽说是历史的产物,但发展至今,它已彻底重塑人们的政治想象,仿佛不受时间限制地永恒定格了。按照当今通行的国家编年史书写形态,一幕幕的王朝轮替和政制变更,不过是民族一国家共同体永续演进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局部性片段。从逻辑上说,这样的叙事方式暗含了一个关于民族一国家的超然预设,据此,制度安排意义上的政体类型不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也不管这种变化多么重要,其与民族一国家的永续性设定相比,终归不在同一个水平和层次上。
文献下载地址http://cfxyxb.com/html/152368580.html 论文摘自《赤峰学院学报》
本刊咨询编辑QQ:1105885882
更多信息请登录云投稿网站查询
上一篇文章:城镇化的效应与社会融合(2015年10期)
下一篇文章:从被动到自主:帕森斯模式变量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