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6-3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型企业的要求多样,企业在保证技术和制度先进的同时还要具备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员工。企业是众多员工的集合体,优秀的员工必定成就优秀的企业,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企业发展的内部压力必然会挤占员工的发展空间,调和两者间的冲突就需要健全企业内部员工发展平台,运用企业文化给员工创造自由平等的沟通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个体发展,企业发展,创新型企业,企业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搭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伴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新时代从业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成就了创新型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口号,作为经济发展的细胞,各类企业都应积极响应。创新型企业作为双创的领头羊,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特殊的发展机遇,必须具备坚定的创新精神、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高素质的员工。通过一系列走访调查和问卷分析,我们初步得出了当代员工个人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1新时代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基础
1.1企业发展对员工素质的新要求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对于员工的要求就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不能局限于基本的岗位技术操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新时代企业发展对员工素质的新要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员工不仅能够高效率地处理自己的任务,在自身价值得到认同的基础上,更能积极提升自己的从业能力、产生岗位责任感,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员工的集体观念,这种主人翁精神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使员工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不断主动谋求自身发展以促进企业集体的发展。良好的员工素质是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1.2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环境现状
企业与员工是一对既充满矛盾又相互依赖的对象,企业的发展要求员工不断付出和创新,以达到为企业盈利的目的,而员工则希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薪资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双方在追求各自的目的时往往会因各种问题达不到相应的统一。
调查结果表明,公司对于员工的运用存在不合理之处,如企业中存在着高比例的员工发展压力过大,对企业本身发展压力的评估较高。当企业面临着各种困难与挑战时,企业的各种压力便在无形之中转化为个人压力。企业要求员工的付出和员工得到的回报之间可能存在着有待调整的差距,企业对员工工作的素质培养投入有待提高等。不合理的员工资源利用方式是导致个人多维发展受限的直接原因,这也使员工的真正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提升自我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诉求难以实现,从而造成“两伤”的局面。这就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对双方发展关系进行和解协调,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为员工多维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2个体多维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同企业发展的关系
2.1个人对多维发展的需求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国家努力的方向;在国家、人民经济发达的道路上,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能威胁到国人的主要因素,公民个体对更高质量生活的追求逐渐提上日程,高质量生活不仅体现在追求生活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人类作为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必然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员工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生活,从而努力工作,生活节奏加快。马斯洛曾将社会人类需求划分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每个个体都有追求多层次发展的需要。然而以目前的发展进程,想要实现个人的多层次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将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型企业正是需要人才大力发展的时候,身处于这一类企业中的个体不得不加班加点,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工作上,忽略了个人内在多层次发展的精神需求,这与人类个体本身的追求是相悖的,这种压力发自内心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追求社会性与现今与之不符的工作生活矛盾所造成的压力,从而愈发加强了个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多维发展的需求。
2.2个人多维发展对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企业加大对员工的管理力度,适度增加压力,促进个人竞争情有可原;积极的竞争是双赢双利。但另一方面,企业在持续竞争中为了生存与发展,会因此降低成本,而不得不提高生产率或增加劳动时间。前者需要高成本,虽然收益长远但见效缓慢;后者成本低,短期内就能获取高收益。倘若以第二种模式谋求发展,则必然会压缩企业员工的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压力增加,个人多维发展受阻。
然而,企业建设的内在发展力,一部分来源于员工的自我发展意愿。马斯洛人类需求多层次理论表明,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要求后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认知度的提高[1]。个人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个体需求所达到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使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个体对企业发展的促进,又通过个体需求反哺,使得个体与企业的紧密性大大增加,这又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了基石。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多样的,企业与个人的关系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正确的发展方针下,两者并非是施压者与承受者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关系。
2.3个人多维发展对促进社会的作用
个人多维发展不仅是个体生活需要才作出努力,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向上发展而要努力的方向。员工个体首先是以一个自然人存在于社会上的多维度发展的个体,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在约翰•密尔的社会观念中,自我发展则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联系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人通过自主性的选择,将个体的发展同社会进步相联系起来,个体的发展则彰显了社会的进步。
同时个体对于多维发展的需求,离不开时间及空间的范围。想要促成个人多维度的发展,首先就要在时间上允许,不管是兴趣爱好还是工作能力范围,想要得到发展,首先要获得充分的空余时间在自己想要发展的领域钻研;其次,空间也是限制个人发展的一大方面,这个空间不仅体现在地域空间上,还体现在虚拟空间上。例如,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年待在某地,那么所能接触到的,也就仅仅是来自于同一地区的人或者事物,涉及地域跨段的发展则难以实现,这属于地域空间上的限制;虚拟空间上,以工作为例,个人在车间工作,在这相应的一段时间内,则被限制在车间内,未曾接触过其他工作。倘若个人永远被限制在一个领域,那么他对社会的价值将会被大大压缩,限制了他作为人在其他领域的可能性。
在时间与空间问题上,企业与个人关系的协调问题最为突出。个体多维发展,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相互促进,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企业与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3实现新时代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体多维发展交融的方法建议
3.1建设并落实开放的企业文化
企业与员工以及员工之间能否高效地配合,取决于员工是否对企业具有归属感,是否认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套科学、系统、开放、积极的企业文化,是员工行动的指南针,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企业与员工间的黏合剂,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引领和推动作用。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纸上谈兵,在宣传的同时还需要制度支持。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必要的管理政策以及规章制度来进行一定的支持与配合,否则整个企业文化建设在实际的执行效果上也会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2]。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虽然看似完善,却只是一套空架子,并不被其员工认同也没有发挥出作用,因为这些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企业文化,没有将其真正落实到员工个人。因此,切实保证企业文化宣传的各种办法真正地落实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团建和文娱活动帮助员工更好地体验企业文化才能提高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企业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形势对其企业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留适合时代发展的部分,将落后的企业文化剔除,保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和指导性。
3.2贯彻规范合理的企业管理沟通制度
在创新型企业中,一个规范化、合理化的管理制度,应该在要求员工完成工作安排的同时,切实保障员工自身的权利,这个权利既包括员工的生命健康权,也包括员工个人多维发展的权利。企业应该首先保障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减少因过劳而产生的意外事故,员工科学健康的工作也更能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给员工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有需求的员工能实现个人的多维发展。支持和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内部提供的能够提升员工自己工作技能的有效渠道和平台,让员工在自由向上的氛围中积极进取,提高企业员工的质量和能力,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在创新型企业中,有效率的沟通非常重要。企业不能只注重对员工的单向沟通,更要优化沟通制度,建立健全高效的双向沟通体系,这会大大减少因沟通不及时带来的效率浪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也能减轻员工的压力,给员工更多时间和空间提高工作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创新型企业需要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使每一位人才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使其技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运用,只有让员工感到自己的价值才能增加其奋进的动力,昂扬企业的发展势头,推动企业经济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
4结语
新时代创新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同员工个体之间的问题,即企业的发展同员工个人多维度发展相矛盾。虽然员工多维发展对企业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是两者需要共同打造积极健康的环境,才能相互成就、互利共赢。个体多维发展需要得到企业的倡导,企业的发展建设也需要具备多维发展的人才。这样美好生活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产业才能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司丽华.国有大型企业员工自我实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探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4(01).
[2]王胜楠.浅析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研究,2017(03).
摘自《中国商论》杂志!
上一篇文章: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相关思考
下一篇文章: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