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经济论文

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5-12

 

摘要:剑河县近年来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业”进行打造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问题。文章就剑河县食用菌产业生产组织形式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和研究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生产组织形式,公共服务,剑河县

剑河县地处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中部,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县总面积2176平方公里,辖1111街道,180个村(居),2017年年末户籍人口27.07万人。自2017年以来,该县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用好“五步工作法”,以打造省级食用菌菌种研发、制种和种植基地为目标,采取一些列举措发展“一县一业”食用菌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发展现状

剑河县全力推进“四园八区”(即展报、南岑沟、南高、五河五岔等四个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八个乡镇种植区)食用菌菌种研发、生产和种植基地建设。截止2018年底,种植大球盖菇1300亩、羊肚菌500亩、茶树菇1200万棒、其它品种500万棒,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3600万元,解决1100余人就业,产业覆盖农户1200余户、惠及4600余人。

二、生产组织形式研究分析

(一)宏观化调控和统筹化引领相结合

1.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剑河县切实把“一县一业”食用菌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来抓,制定完善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对食用菌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土地利用、利益联结、生产销售、市场对接等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把发展食用菌产业列入全县年度工作考核,做到奖优罚劣。

2.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县、乡两级成立党委、政府为双组长的剑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食用菌产业工作专班和产业发展协调指导中心,专抓食用菌产业发展。制定相关联系会议制度,形成了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县长、局长、镇长、村长、组长共同抓落实的“四书五长”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食用菌发展组织领导体系。

3.党政主抓,系统推进。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带队到云南、湖南、浙江、上海等地进行招商考察调研,对接企业和项目,积极引进江西荣通公司等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入驻剑河,按照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做到具体抓、抓具体,强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

(二)专业化生产和全域化布局相结合

1.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大力扶持以剑荣菌业有限公司为主导的龙头企业和以剑河珍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导的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在组织生产、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承担风险、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示范作用,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实现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经营。

2.坚持基地示范引领。按照“示范园区(基地)+专业小镇”思路,共投资5.2亿元,高标准、高起点打造南高、南岑沟、五河五岔、展报4个食用菌标准化、专业化示范园区(基地),指导柳川、南明等8个乡镇各建设1个以上食用菌湿帘大棚生产示范基地,每个乡镇建成一个食用菌冷链仓库、配置一台物流车,着力构建“四园八镇”全域化食用菌产业布局,初步形成覆盖全县、打破季节限制、一年种植两季半鸡枞菌、三季香菇的发展格局。

3.坚持“公司+基地+农户”产业经营模式。通过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益和扩大牵动辐射效应,以驻地镇、村贫困农户为主要对象,联合菌菇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组织农户入股入社,参与产业化专业生产,形成完整的食用菌生产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个食用菌产业链在县内闭环。

(三)利益化联结和扶贫化导向相结合

1.推行“工厂化种植”模式促进就业。依托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基地从栽培、管理到采收、分拣、加工都需要人工操作的劳动密集型性质,促进贫困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实现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脱贫。

2.推行“闲田种植模式化”用足土地资源。利用冬闲田种植大球盖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菌种发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认证、统一保底收购、统一保险、统一菌棒回收“八统一”模式,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破解“冬闲田”、“冬闲人”和“冬闲天”等产业发展难题。

3.推行“林下仿野生栽培”盘活森林资源。充分利用剑河森林资源禀赋,发展大球盖菇、猴头菇、灰树花、灵芝、银耳等林下仿野生食用菌。通过3年时间发展到1万亩以上,既盘活森林资源,又可以带动1万余人增收。

4.推行“飞地扶贫”模式促进产业覆盖。采取“飞地扶贫”模式,对深度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全覆盖,让生产条件较差、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能共享食用菌产业发展红利。积极引导鼓励将闲置学校、民房等资源二次利用,大力发展食用菌庭院经济,实现“资产变资源、楼房变厂房、户主变富主”三变发展。

5.推行“文旅化”模式促进产业升级。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和杭州淳安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打造岑松镇南高食用菌产业园、革东镇五岔食用菌产业园、岑松镇高速路口食用菌产业园、岑松镇干俄食用菌产业园。

(四)产销化对接和市场化营销相结合

1.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推介宣传。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产销对接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进京参加CCTV7举办《产业扶贫在行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型公益活动》,向全国推介宣传剑河食用菌,带头到杭州市等对口帮扶城市开展食用菌招商、展销、推介、洽谈等活动。

2.精准对接搭建销售平台。全力引导公共机构和市场主体参与剑河食用菌产业营销,精准对接生产基地与市场主体供需,积极搭建“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销售平台,做到以销定产,以销促产。

3.大力完善产销对接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县域仓储冷链、交通、电商等产销对接基础设施,疏通运输网络,着力打通产销对接“大动脉”。

(五)全产业链化生产和生态循环化利用相结合

1.推动产品精深加工。成立剑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工业园区第五栋厂房作为食用菌深工加示范点,研发鸡枞菌活性饮料、鸡枞菌菌油等科技产品。同进,引进和培育企业,大力开发各类食用菌产品,将食用菌附加值提升至30%以上,实现生产、加工一体化,进一步激发食用菌产业发展活力。

2.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对食用菌废弃菌棒和包装菌袋,由县政府进行生态环保监管,县直有关部门负责监督指导,企业通过就地加工制成生物燃料颗粒、就地加工制成有机肥料、就地加工制成再生养料等方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利用率达90%以上,每年可节约燃料费1000余万元,转化生产肥料总价值可达300余万元。3.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由政府牵头和指导,龙头企业负责具体处置,通过5类专业生产车间(回收—处置—加工—包装—销售)进行资源转化的方式,形成“政府+企业+专业生产车间”的全产业链模式,有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确保食用菌产业绿色环保可持续。

(六)要素化保障和服务化管理相结合

1.强化基础保障。强化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流转土地资源,保障食用菌产业壮大发展。目前,累计投入4.72亿元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全县39200亩以上连片耕地优先用于发展食用菌产业。

2.强化技术服务。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仿野生和野生抚育食用菌种植技术,长短期结合发展。在每个乡镇组建一支技术骨干团队,对产业发展实现24小时服务和监测,全面掌握食用菌发展第一手资料。

3.强化风险保底。印发年食用菌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大球盖菇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实施方案,由公司出资投保,购买食用菌市场目标价格指数保险,让菌农安心种植食用菌,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三、食用菌产业建设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剑河县是国家贫困县,又是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县级财力有限,没有足够财力对食用菌产业建设进行更大的投入及扶持,对食用菌产业“接二连三”有一定的影响。

2.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公司(合作社)种植技术指导人员不够专业、变换频率快不同程度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合作社种植情况五花八门,影响种植成效和品质。

3.实施项目的合作社或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有时候未能按技术人员要求进行操作,如稻草铺盖、灌溉、采摘等,导致菌种受冻、缺水,影响出菇进度。

4.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目前通过量化扶贫资金大力发展食用菌大棚项目,入股贫困户按一定比例享受分红,如此不劳而获,非贫困户意见较大,没有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存在“养懒汉”嫌疑。

5.食用菌流通体系不规范,产品深加工企业少,厂房设备设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销对接还需加强,销售市场还需扩大。

四、对策与建议

1.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强化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招商引资,通过借助外力和自身发力相结合,管好用好各类资金,确保安全有效。

2.加强科技推广,强化科技支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组织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普及食用菌栽培技术,巩固食用菌栽培技术,种植技术人员结合生产,编写各种食用菌技术培训手册或制定地方标准及生产、加工标准,统一技术标准,提高栽培质量和成效,提高产品竞争力。

3.强化龙头带动,辐射带动栽培。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创业”带动利益联结模式,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推广新技术,可以采取补助性的方式,由贫困户自筹每亩三分之一的底料,财政扶贫资金补助三分之二,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性和增强项目管理责任心,有效杜绝不劳而获问题。

4.优化利益联结,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优化利益联结方式,如开发公益性岗位,一方面通过产业基地优先聘用建档立贫困户参与务工,另一方面是逐步探索将以户为单位进行分红调整为以人为单位进行分红,对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不能直接享受分红,可以到产业基地务工或者在村内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服务获得收入,对无劳动能力或有劳动能力的在校生予以分红。通过以上方式或者探索其他更好的利益分配方式,避免社会矛盾或“养懒汉”情况。

5.建强基础设施,强化产销对接。进一步完善县域仓储冷链、交通、电商和深加工等产销对接基础设施,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强化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销售市场,切实解决销售难题。

参考文献:

张斌贝.对随州市食用菌产业调整和提升的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7(07).

摘自《中国集体经济》杂志!



上一篇文章:集中管控下的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分析

下一篇文章:浅析企业并购前的尽职调查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