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经济论文

流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的影响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5-25

 内容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证检验方面着手,探究了流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的影响,利用流通成本的影响因素,使流通成本在制造业空间集聚中发挥积极作用,既要促进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又要催生出新的工业变革。

关键词:流通成本变动 制造业空间集聚 创新升级

流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分析

(一)流通成本的外在表现

流通成本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关系,在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区,通常制造业会因为各种因素开始集聚,且当运输成本没有超过临界值时,在制造企业自我强化下,逐渐形成制造业集聚。但是在集聚后的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包括多方面的成本,如管理成本、运输成本、货物保管成本等,并不是以简单的运输成本作为商品流通资本的总支出。所以,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中,流通业从制造业中脱离,成为独立的产业形态,正因如此流通业和制造业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流通成本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与此同时,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和集聚,使制造业与流通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比如,经营者为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会更多地选择集聚方式,以此将形成更多的制造业空间集聚现象。当然,流通业不仅联系着各制造企业,还联系着广大的消费者,所以,降低流通成本能够优化产业关联,加强上下游的互动,促进企业发展,使供应链上下游的制造企业逐渐形成地区集聚思维,一方面降低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在要素配置和市场准入方面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

可以说流通渠道是流通成本的外在表现,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拥有了高效的流通渠道,能够提高制造产品的生产效率,促进商品流通加速。发达的商品流通渠道对于提高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而当区域整体拥有高效的流通渠道时,区域内制造商支付的流通资金会减少,流通成本的降低可有效扩容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其有更多的资金扩大再生产。但是,如果流通成本出现变动,制造企业的区域均衡性必然受到冲击,而制造企业为了提质增效并减少资源禀赋,也会向流通成本较低的区域增加投资经营量。尤其是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制造企业不但要实现从科技到质量的转变,更要对生产成本的增长及产品利润的降低有足够准备,所以,流通成本的变化将是未来制造企业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一环。当然,制造企业的发展也要受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出决定性作用的区域来说,流通供给能力是流通成本的外在表现形式,商品交易时,生产由交换决定,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生产力、供给力和流通供给能力有密切关联。由此可见,提高流通供给能力有利于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水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而且,流通供给能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体制性要素、结构性要素、基础性要素,这三类要素和流通成本中的硬成本、软成本存在耦合,进而通过流通供给能力的调整可以影响流通成本的变动。

(二)流通成本的作用机制

流通成本有显性流通成本和隐性流通成本之分,其中,显性流通成本主要是运输成本,而隐性流通成本包括货物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等。一般情况下,运输成本会通过产业前后向的关联影响制造业的空间聚集,而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则会通过流通功能的具体能力影响制造业的空间聚集,同时制造业的空间聚集也会反作用于流通供给能力。

比如,当劳动力自由流动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出决定性作用的区域,其流通成本低于其他周边地区时,周边地区的制造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极有可能会迁入起决定性作用的区域,这时,区域内的消费品种类就会增多,同时工业品的物价指数也会降低,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持续下降,从而使更多的制造企业在此投资,形成前向关联效应。但是,随着区域内制造企业的增多,劳动力需求将会激增,在短期内是很难快速调整劳动力结构的,因此,将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促使该区域的制造业工资上涨。而从长期来看,已经上涨的工资很难下降,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区域内,其工业品消费量会随之上涨,形成庞大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此为后向关联效应。在前后向关联效应影响下,能够快速形成制造业的空间集聚。

当然,随着区域内制造业空间聚集程度的不断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区域内的流通供给能力必然也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区域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程度较低时,市场需求会不断上涨,但流通供给能力不足,将很难满足市场需要,流通企业为提高供给能力,必将扩大运输半径,采取增加资金投入等方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逐步扩容流通渠道。并且,流通企业供给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区域内的流通成本,促进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发展。但在实现规模效益后,流通企业必然还要持续增加投入,甚至有可能以牺牲运输质量或恶性竞争来迅速扩容,这不但会使流通企业的成本增加导致入不敷出,而且会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自增强效应。

实证检验流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

(一)流通成本变动

在分析制造业空间集聚时,需要将流通成本进一步细化,以便更加全面地分析流通成本效用。首先,从地理经济学来看,距离越远,流通费用越多,企业的流通成本也越高,地理距离具有较强的外生性,能够消除内生因素聚集对数据结果的影响。并且相邻地区的社会文化等较为相似,可采用相邻省份的地理距离对流通成本进行衡量,以计算相邻省份的平均距离。其次,从仓储保管来看,我国不同地区的仓储保管成本均已有所下降,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下降幅度较小,西部地区的下降幅度较大,另外,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几乎没有变化。但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货物保管成本明显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高,其次是中部地区,保管成本最低的是东部地区。再次,从管理成本来看,中西部地区管理成本下降幅度明显,呈波浪式趋势,而东部地区比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受劳动力成本影响,有略微上升的趋势。并且,地区之间的管理成本差异明显,地区内部的管理成本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流通影响因素

分析流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的影响,需要重点围绕显性流通成本和隐性流通成本,构建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如公式(1)和公式(2)所示:(1)(2

制造业空间集聚通常反映的是劳动力需求增加、工业用地增加,以及工业总产值增加,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可以采用人均工业总产值,如产值越高,则表示该地区的集聚程度越高。而且,产业前后向关联和流通供给能力,都会影响流通成本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程度,制造企业投资也会选择靠近上下游企业的地区,以提高原材料供给的效率,并使产品向消费市场运输时,能够达到低损耗和高效率。

而衡量流通供给能力对流通成本和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则可采用地区货物周转量指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要求企业提高流通组织能力,以及组织效率,以满足制造业对流通供给能力的需求。同时,流通效率的提高会吸引其他企业,提高集聚程度。从劳动力方面来看,影响制造业集聚的重要指标是就业情况,制造业的就业比重反映出在该地区,制造业能否成为主导产业。而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同时劳动力需求也会增加。从经济政策来看,影响市场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外开放程度,可以采用进出口占 GDP 的比重作为指标。工业出厂物价指数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的空间集聚,指数下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促进产业集聚。

(三)各因素影响作用

公式中的解释变量包括显性流通成本和隐性流通成本,还包括流通供给能力,以及其他控制变量,如物价指数、就业情况、人力资本、产业外部性和开放程度,被解释变量即为制造业空间聚集程度,通过表 1 模型检测结果,可以有效看出各因素的影响作用。

从隐形流通成本来看,通过检测结果数据在隐性流通成本指标中的表现,说明流通产业外部性影响不明显,人力资本、开放程度会影响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物价指数和就业率的影响反而不明显。地区制造企业的隐性流通成本降低,可以提高最优产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并且,我国当前各地区的隐性流通成本正在不断降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程度不断上升。流通环境、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隐性流通成本的作用机制也会受到影响。

从显性流通成本来看,制造业选择投资的区域多为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空间距离近、企业与产品市场更加融合的地区,显性流通成本如果以运输成本为主,就会明显降低。同时,地理距离仍然是影响制造企业选址的首要因素。因此制造业特别是易腐产品生产企业,都会普遍选择在人口密集地区建厂。而随着显性成本上升,制造业空间聚集趋势先下降后上升,这也表明地理上的延伸可能会形成天然屏障,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发展。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制造业空间集聚受多方因素影响,产业外部性影响相对较小,虽然地区企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空间集聚,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地区采取竞争性战略,提高了市场的通达性,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弱化了对企业选址的影响。同时,我国正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智慧密集型产业转变,劳动力结构也会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增强。而且,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应不断凸显,制造业就业情况对区位的影响并不明显,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外转。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区域优惠政策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程度也逐渐下降,当然,由于外资的持续进入,也冲击了地区原有的经济生态圈,也可能会降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

从流通供给能力来看,流通效率对制造业空间集聚有明显影响,流通成本下降后,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上升,同时也对流通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了制造业集聚的自增强效应。并且,提高运输效率需要再完善物流网络,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体系,提高地区流通供给能力,才能使制造企业更加快速有效地将产品送往消费市场,或者使企业更高效地获取生存资料。而且,流通供给能力和制造业空间集聚相互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并不是无限的循环累积。

基于流通成本变动推动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对策

扩大流通产业经济规模。流通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提升流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当前,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主要是由多个小规模企业拼搭而成,所以,只有扩大流通产业的经济规模,提高流通供给能力,才能促进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基于此,要扩大流通产业的经济规模,首先是政府要提供资金支持,或者给予相关政策扶持,以帮助流通企业发展,提高流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地区流通供给能力能够满足地区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其次是对于竞争激烈的产业,政府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引导企业有序发展,避免出现恶性竞争,通过实现流通产业的规模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提高地区流通供给能力。

重视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流通产业应该充分与互联网融合,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从而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推动制造业空间集聚,实现制造业的规模效益。因为制造业健康发展的空间集聚,需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流通产业相融合,实现“互联网 + 流通”,以提高流通产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满足制造业对流通业的长远需求。同时,流通产业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流通成本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制造业也可以从生产领域入手,采用精细化加工,提高生产环节紧密度,以降低流通成本。

优化流通产业外部环境。受流通产业外部性、成本、劳动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只有从多方面考虑,有效提高集聚程度,才能提升制造业空间集聚。因此,通过优化流通产业外部经济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制造业空间集聚。从劳动力因素来看,要协调各种不同目的的劳动力,重视流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保证专业劳动力的供给,为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做好人才基础。而从外部环境来看,则要注重强化地区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调整流通产业结构融合。我国正在加快调整流通产业的结构优化,正在合理规划和制定产业政策,正以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基础,保持市场的主导性地位。因此,更要加强流通产业与制造产业间的合作,以消除流通业的区域性阻隔,并应持续向其他行业靠拢,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优化,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制造业和流通业要实现协同发展,降低制造业的储存和能耗,就必须提高产品流通效率和产业价值。这对于高端制造业来说,创新能力必须要持续增强,要能够创造物流价值、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刺激流通业外部发展。当然,还要以高端制造业作为支撑产业,形成区域创新系统,实现制造业和流通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艳,徐婷艳,于兴旺 . 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基于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实证分析 [J].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20163

2. 赵儒煜,包明齐 . 我国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分析 [J]. 经济问题探索,20165

3. 李凯 . 双边市场理论下流通成本变化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影响研究 [J]. 商业经济研究,20167

4. 谭洪波 .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基于贸易成本的研究 [J]. 世界经济 .20153

5. 张浩然 . 广东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特征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J]. 产经评论,20154

  更多文章可登陆云投稿http://www.yuntougao.com查看 



上一篇文章:新常态下城乡双向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研究

下一篇文章:电商平台企业生态系统的成长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成长机制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