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4-12
内容摘要:马克思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与经济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凡要进行生产活动,就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二者结合的方式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把握和领会马克思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与经济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正确处理好我国当前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生产要素 经济发展理论
生产要素在质量上的结合与经济发展
(一)生产资料质的规定
商品生产者手中的货币转化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过程,“不仅表示一种质的关系:一定的货币额,比如说422 镑,转化为互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资料的质,指的是生产资料的物质形式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属性。一般情况下,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是质量最差的生产资料。经过人劳动加工的生产资料是具有较高质量的生产资料。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生产资料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部分。劳动过程只要稍有一点发展,就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生产关系的指示器。劳动对象的质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发展的,而是客观固有的,比如自然物的丰度就是如此。但是,经过劳动过滤的劳动对象,质量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二)劳动力质的规定
劳动力的质,指劳动者的体力质量和脑力质量。体力质量,是指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好的身体素质不仅能够进行较长时间的劳动,而且能够承受强度较大的劳动。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使一般劳动强度提高,超出原来一般强度的劳动,变成现在一般强度的劳动。如果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不能提高,就不可能适应强度越来越大的劳动。脑力质量,是指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好的智力素质不仅表现为较高的劳动熟练程度,而且表现为有较大的适应能力。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熟练从事更多种类的操作和完成各种不同的工作成为劳动者必备的素质。智力素质的基础是劳动者的知识、经验,智力素质的提高是知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其主要途径是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水平。
(三)一定质的生产资料必须同一定质的劳动力相结合
一定质量的生产资料与一定质量的劳动力结合,是完成生产产品所必须的。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一种商品的生产者顺序完成的、在其全部劳动过程中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操作,向商品生产者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在一种操作中,他必须使出较大的体力;在另一种操作中,他必须比较灵巧;在第三种操作中,他必须更加集中注意力,等等;而同一个人不可能在相同程度上具备所有这些素质。在各种操作分离、独立和孤立之后,工人就按照他们的特长分开、分类和分组”。生产工具往往是一定技术水平的标志。一定生产工具和掌握生产工具的劳动者之间的结合,构成一定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在使用手工工具的条件下,手工工具必须与使用手工工具的手工工人相结合;在使用机器工具的条件下,机器工具必须与使用机器工具的机器工人相结合。只有在这种不同的结合方式下,劳动的效率才能提高。
(四)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和发展的
随着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代表更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资料就会出现,并取代原来那种较低技术水平的劳动资料。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这些劳动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旧的机器、工具、器具等等就为效率更高、从功效来说更便宜的机器、工具和器具等等所代替”。代表更高技术水平,即质量更高的劳动资料投入使用,就会要求能有更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即质量更高的劳动力与之相结合。结果是实现了技术基础的更替,新的更高水平的技术基础取代了原有较低水平的技术基础。
生产要素在数量上的结合与经济发展
(一)生产要素在数量上的结合是由技术规律决定的
一定的货币额转化为互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它还表示一种量的关系,即用在劳动力 A 上面的货币部分和用在生产资料 Pm 上面的货币部分的量的关系”。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者操作,这是生产过程本身固有的技术规律或工艺规律决定的。无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无论在使用何种手工技术生产条件下,也无论在使用何种机器技术生产条件下,这种技术规律或工艺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尊重这种规律,而不能违背或改变这种规律。
(二)生产要素之间还表示一种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这种量的关系一开始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要耗费的超额劳动即剩余劳动量决定的”。也就是说,耗费在生产资料上面的货币部分,即在 G—Pm 中购买的生产资料,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是充分的,“必须足以使这个劳动量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必须一开始就估计到这一点,并按照适当的比例准备好。“换句话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如果没有充分的生产资料,买者所支配的超额劳动就不能得到利用;他对于这种超额劳动的支配权就没有用处。如果现有生产资料多于可供支配的劳动,生产资料就不能被劳动充分利用,不能转化为产品”。
(三)生产要素之间在质的组合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量的规则和比例性
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在发展社会劳动过程质的划分的同时,也发展了它量的规则和比例性”。从表面上看,马克思这里讲的似乎是各种不同操作的劳动者之间适当的数量比例问题,其实表示各种不同操作的劳动者之间适当的数量比例的客观存在,必须以各种不同的劳动资料之间、各种不同的劳动对象之间以及各种不同的劳动资料与各种不同的劳动对象之间,适当的数量比例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因此,马克思表达了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适当的数量结合问题。生产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一般说来都极为严格。如果生产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不适当,部分生产要素就会闲置和浪费,甚至会使生产过程陷入瘫痪;相反,如果生产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适当,生产过程就能顺利进行,生产要素也能得到更经济地利用。
(四)生产要素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结合的
马克思指出:“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决定”。作为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不断变化的,这个变化是随着科学技术基础的不断革新进步而进行。从变化的基本趋向来看,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比劳动力的数量增长更快。正如马克思指出:“在正常的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主要是充当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手段,
总之,是充当利用工业改良的手段。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旧资本总有一天也要从头到尾地更新,要脱皮,并且同样会以技术上更加完善的形式再生出来,在这种形式下,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可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的变化趋向,表明了生产过程赖以进行的技术基础在不断更新和改变,体现了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产量在增加,从而体现了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发展。
生产要素在时间上的结合与经济发展
(一)生产要素的结合总要以一定的时间为条件
马克思指出:“活动是由时间来计量的,因此,时间也成为客体化劳动的尺度”。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所经历的全部时间就是生产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其中非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资料储备时间、停工时间和自然力作用时间。劳动时间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时间,它是生产时间中最主要、最有决定意义的组成部分。因为在劳动时间中,劳动者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追加了新价值。在劳动生产力和剩余价值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时间的外延量越大,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越长,所生产的产品量和剩余价值就越多;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强度较大的劳动即劳动内含量较大的劳动,等于劳动时间的变相延长,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生产资料储备时间,就是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但没有被使用而作为储存品被闲置的时间。停工时间,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进行过程中,劳动时间发生中断而处于间歇状态的时间。自然力作用的时间,就是劳动过程因自然力起作用而发生的中断时间。这三种非劳动时间,“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生产资料都不起劳动吸收器的作用。它们不吸收劳动,也就不吸收剩余劳动”。
(二)生产要素之间在时间上先后继起的结合形式
生产要素之间在时间上先后继起的结合形式,就是生产要素之间的结合。从一个环节或一个工序开始,其他各个环节或各个工序先后承接,相互继起,一环接着一环,一个工序接着一个工序,不能跳跃、不能滞后、不能超前。生产要素之间在时间上先后继起的结合形式,即使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也不可能被取消。马克思指出:“每一台局部机器依次把原料供给下一台,由于所有局部机器都同时动作,产品就不断地处于自己形成过程的各个阶段,不断地从一个生产阶段转到另一个生产阶段”。如果生产要素不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衔接起来,而是前后颠倒、超前滞后、跳跃超越的结合,劳动过程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状况,产品生产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三)生产要素之间在时间上并列的结合形式
生产要素之间在时间上并列的结合形式,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生产要素之间分别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工序上并行结合。但是,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工序之间不存在一种必然的先后启承衔接关系,而是各生产要素在同一时间内分别存在于各个环节、各个工序上。如果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只允许生产要素之间在时间先后顺序上的结合,只能一个环节完成之后才转到下一个环节,却不考虑各个环节因产品的性质、工艺的性质以及生产环节的并列,那么就会产生大量的生产要素闲置和劳动时间浪费。
(四)生产要素之间在时间上交叉的结合形式
生产要素之间在时间上交叉的结合形式,就是指在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之间在时间上先后承接的结合与在时间上并列的结合相互交叉或交错,就是生产要素之间既有在时间上先后承接的结合,又有在时间上的并列结合,共同组成一个生产要素在时间上结合的有机体系。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生产要素之间在时间上不仅要有先后继起和并列的结合形式,而且要有交叉的结合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结合与经济发展
(一)生产要素之间在空间上结合的规定
所谓生产要素之间在空间上的结合,就是生产要素之间在何处的空间、多大的空间以及在什么样的空间上结合。恩格斯认为,城市有它的优点,因此投资者大多在城市办工厂。原因在于,“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这不是绝对的。“农村比起城市来也有它的优点,在那里通常可以更廉价地雇到工人,因之,农村和工厂城市就不停地竞争,今天优势是在城市方面,明天农村里的工资降低了又有利于在农村中开办新的工厂”。
(二)生产要素之间在何处的空间上结合
马克思认为,选择适合办工厂的地点应具备的条件有:一是劳动力供应充足,并且工资低廉;二是交通发达,有铁路、公路等;三是原料有保证;四是产品有销路;五是资本的借贷和买卖很繁荣。在适宜办工厂的各种客观条件中,马克思最为强调的条件是产品的销路状况和产品的运输条件。强调产品的销路状况,是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所从事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困难、最关键的一环是产品销售。正如马克思指出:“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为了解决销路问题,企业应办在最有利的地方。强调产品的运输条件,是因为产品的运输不仅要耗费物化劳动,而且要耗费活劳动。“在一定距离内运输商品所需要的死劳动和活劳动量越小,劳动生产力就越大;反之亦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运输追加到商品中去的绝对价值量,和运输业的生产力成反比,和运输的距离成正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运输费用追加到商品价格中去的相对价值部分,和商品的体积、重量成正比”。即运输产量越大,运输距离越长,对企业越不利。
(三)生产要素之间在多大的空间上结合
生产要素之间在多大的空间上结合,就是生产要素之间在多大面积的地理范围中结合。容纳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所需要的地理空间和建筑物并不是固定的,“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总是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建筑物在高度上也有它一定的实际界限。生产的扩大超过这种界限,也就要求扩大土地面积”。即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总需要有一定面积和一定高度的建筑物,如果生产的发展所需要的建筑物超过这个量,也要求扩大建筑物面积和增加建筑物高度。因此,企业容纳生产要素的土地面积和建筑物的大小,应该尽可能和适当地留有余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所占用土地越多越好,所建造的建筑物规模越大越好。因为企业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和所建造的建筑物规模如果超过实际需要,也会增加生产费用。所以,生产要素之间相结合的空间应该集中,只有进行空间集中,才能节省生产费用和非生产费用。这是因为,“工人和劳动资料集中在不大的空间等等,可以节省动力;许多工人共同使用这些劳动资料(例如厂房等等,加热装置等等),它们的费用不会按使用它们的工人人数增加的同一比例增加,最后也节约劳动和非生产费用”。
(四)生产要素在什么样的空间上结合
生产要素在什么样的空间上结合,就是生产要素在什么样的具体布局下结合。具体来讲,就是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工序、各个机器、各个操作岗位以及各种运送线路等等,在企业内的空间位置上是否合理地、系统地和优化地安排。马克思指出:“很明显,各种劳动因而各个工人之间的这种直接互相依赖,迫使每个工人在自己的职能上只使用必要的时间,因此在这里形成了和独立手工业中,甚至和简单协作中完全不同的连续性、划一性、规则性、秩序性”。因此,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就应该适应生产的技术规律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划一性、规则性和秩序性,实行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人民出版社,1980
4.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人民出版社,1979
更多文章可登陆云投稿http://www.yuntougao.com查看
上一篇文章:社群经济视角下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研究
下一篇文章:基于消费者偏好的区域型购物中心业态组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