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经济论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终结问题分析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3-26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通过分析诺瑟姆的三阶段论、国际主要国家的城镇化率和钱纳里的世界各国城镇化和结构转变的一般规律,可以发现,我国城镇化进程并不会面临终结,城镇化水平将会继续提高,“半城镇化”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预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 产业结构 半城镇化 “一带一路”计划

引言

1978-2015 年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 1.7 亿人增加到 7.71 亿人,城镇化率从 17.9% 上升到 56.1%(盛广耀,2016)。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的压力逐渐增大,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城镇化速度将会减缓,城镇化进程趋于终结。本文试图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国际比较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城镇化的研究文献较多,主要研究方向有五个。一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模式和政策的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我国城镇化潜力巨大,从道路上来说应走高效、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张车伟(2016)对城市化、城市和农村的定义以及投资模式等城镇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我国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就是需要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聚集相匹配。王平和王琴梅(2016)以消费理论为依据梳理了新型城镇化促进消费增长的机理,认为新型城镇化通过收入、环境、财富效应等驱动居民消费需求增长。

二是关于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的研究。华生(2013)认为我国的城市化道路要从“土地城市化”真正走上“人的城市化”, 并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刘华军和刘传明(2016)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城镇化显著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农村人口老龄化显著抑制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是关于城镇化转型的融资体制方面的研究。巴曙松和杨现领(2013)认为从融资体制来看,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瓶颈之一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而要突破这个瓶颈,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城市融资工具创新、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土地制度改革等,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城市融资方式。

四是关于人的城镇化的研究。王小鲁(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应该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迟福林认为人口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是农民工市民化,应该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五是关于我国半城镇化问题的研究。赵俊超(2015)认为长期以来的半城镇化模式不但使我国城镇化的效果减弱,而且半城镇化模式会积累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制约产业竞争力提高、遭遇资源环境瓶颈、造成未来许多社会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个模式是难以为继的。齐红倩(2016)认为应该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分类,破解市民化困境。

以上文献围绕着城镇化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研究中较少涉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终结问题的研究,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终结问题关系到政府相关制度改革,所以本文试图在终结问题方面进行探析,为政府关于城镇化而进行的相关制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城镇化水平比较

关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因为学者们对于我国城镇化开始的时间看法不一,可以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考察。本文以城市化率作为考察指标研究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具体情况如图 1 所示。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率大幅增长出现于1978 年以后,即改革开放以后。而在改革开放前,有小幅增长,但是明显速度较慢,城镇化水平较低。因为根据诺瑟姆的三段论来看,我国改革开放前城镇化率的水平是城镇化发展初期。而直到 1996 年我国城镇化率上升为30.48%,才开始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2015 年我国城镇化率为 56.1%,很明显距离 70% 还有 13.9% 的上升区间,仍然在城镇化中期阶段,还没有发展到城镇化后期阶段,城镇化进程并不可能终结在这个水平上。那么,是否是因为我国部分学者认为三段论不符合现实,城镇化率发展到56.1% 在国际上就意味着接近顶点呢?在这里可以参考国际上其它国家的城镇化水平。

一般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发展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所以在研究我国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城镇化进程是否接近终结的问题时可以参看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城镇化率(见表 1)。因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所限,目前的最新数据为 2013 年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选择部分人口较多、国民生产总值较大的国家的数据,因此,这里的城镇化率的高低排序情况并不是世界上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总的排序。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2013 年世界上城镇化率最高达到 94.98%,我国城镇化率只有 53.73%,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 27。而事实上,截至 2015 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然达到了 56.1%,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然低于 40%,未取得城市户口的农民工总量为 2.77 亿人,占年末总人口比重高达 20%(齐红倩等,2016)。同时,我国的城镇化门槛较低,例如,在 2014 年,我国 54.77%的城镇人口中还包括 1.75 万个建制镇的“镇民”,约 1.83亿(刘海龙,2016)。将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中去掉这些镇民的比率,那么才是纯正的“城市化率”。那么我国 2014 年的城镇化率大约只有 23.63%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美、日、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均在 70% 以上,皆进入了三段论中城镇化后期阶段。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城镇化率上升的空间还很大,从国际的比较上很难得出我国城镇化进程接近终结的结论。

此外,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和赛尔昆(1989)认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并且同时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率越高,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超过60%。按照钱纳里的标准,我国从 2012 年起处在第八阶段,仍处于工业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只要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城镇化率会随着工业化进程而逐渐提高,从这里的分析不可能得出我国城镇化进程即将终结的结论。

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未趋于终结的分析

学者们得出我国城镇化进程趋于终结必有其相关根据,预计依据有三:一是根据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对 GDP的贡献率来看,我国的工业化已经接近尾声,将要进入服务业时代,因此对工人的需求大大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无处转移,所以城镇化进程趋于终结。

我国产业结构从 2013 年开始呈现出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发展趋势,所以部分学者断言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服务业,因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工业化进程的结束意味着城镇化进程的终结。

这种说法表面上来看逻辑清晰,结论也毫无问题。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我国的工业是否已经发展的足够强大,可以进入发展服务业的阶段。众所周知,我国是工业制造的大国,并非工业制造的强国,我国在技术创新、核心技术方面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而按照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应该是工业足够发达后,才可能发展服务业。我国明显不符合这条定律,所以目前不应该去工业化,反而应该发展工业,因此城镇化的进程也不会终结。

第二,如果我国现在去工业化,发展服务业,是否可以获得高速的增长,最终发展出高水平的服务业。这个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第一、二产业发展不充分,第一、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对服务的购买力较低,服务业在这种经济情况下不可能获得高速发展。二是从供给的角度来说,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应该优于第一、二产业,才能发展出高端的服务业,而学者们希望由农民工来提供这些服务,他们由于自身的劳动素质所限,可能只能发展低端的服务业,这样单纯服务数量的增长,从长远来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得出我国城镇化进程趋于终结的第二个根据是:我国出现了“半城镇化”现象,使得城镇化进程提前结束。从统计数据来看,2013 年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3.73% ,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 35% 左右(赵俊超,2015),两者相差约 18.73 个百分点。2013 年我国城镇人口为 73111 万人,那么户籍城镇人口数比常住城镇人口数少了 13693.69 万人。“半城镇化”是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所独有的现象,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未曾出现过。 “半城镇化”虽然使我国城镇化进程趋于停滞,但是并不意味着城镇化进程就会趋于终结。随着农民工的逐步“市民化”,“半城镇化”局面将会消失,城镇化将会继续发展。

学者们得出我国城镇化进程趋于终结的第三个根据是:我国农村可以转移的剩余人口已经转移,再也没有剩余人口可以转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我国农民工总量的年年增长说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 2011-2015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分别为 2527826261268942739527747 万人,增速分别为 3.9%2.4%1.9%1.3%,而农民工增速的下降并不一定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剩无几,与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有很大关系。其次,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会依次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最终第一产业的所留下的人员比例与产业构成比例基本相等。我国 2014 年第一产业的占比为 9.2%,我国从业人员总数为 79690 万人,则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应为 7331.48 万人,但实际上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为 22790 万人,这表示经过长期的良好的发展,我国第一产业还可以转移出 15458.52 万人。最后,经学者所认为的可以转移的人口可能指 16-60 岁之间进入城镇即可工作的人员。实际上有很多农民工把孩子和父母留在农村,夫妻二人在城镇打工,按照城镇化的涵义和发展规律,这些老人和孩子最终也应该转移进城镇。如果这些老人和孩子都转移进城镇,可转移人口将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按照第一产业应留下 7331.48 万人计算,这些从业人员假定为夫妻二人,那么一个家庭还需要父母和两个孩子,即应该留在农村的为 21994.44 万人,而 2014 年我国乡村实际人口为 61866 万人,所以应该转移出去 39871.56 万人。由上述三点理由可知,我国城镇化还有大量的可转移人口,城镇化终结的根据并不存在。

由上可见,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可能趋于终结。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参照诺瑟姆的三阶段论、国际主要国家的城镇化率和钱纳里的世界各国城镇化和结构转变一般规律,还是对学者们得出我国城镇化进程趋于终结的三个可能性依据进行分析,都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进程并不会面临终结,城镇化水平将会继续提高,只不过城镇化增速暂时会下降。“半城镇化”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预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

城镇化的推进应以政府为主导,根据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稳步推进。但是城镇化也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不可过于操之过急,过快的发展可能带来“过度城市化”的问题,也不可完全由市场主导,任由它自然发展,使得农业剩余人口无法转移,造成“农业内卷化”。我国政府应该坚定的逐步推进“一带一路”计划,以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的城镇化问题。随着“一带一路”计划的顺利实施,那么交通、能源、通信干线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可以增加我国大批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城镇化。

参考文献:

1. 盛广耀 . 中国城镇化的态势与转型发展 [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4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 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 [M]. 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8

3. 张车伟 . 城镇化相关问题探讨 [J]. 经济研究参考,201613

4. 王平,王琴梅 . 新型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的效应机理与实证 [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2

5. 华生 .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 [M]. 东方出版社,201311

6. 刘华军,刘传明 . 城镇化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双向反馈效应 [J]. 农业经济问题,20161

7. 巴曙松,杨现领 . 城镇化大转型的金融视角 [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2

8.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 人的城镇化 [M]. 东方出版社,201311

9. 赵俊超 . 城镇化改革的突破口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

10. 齐红倩,席旭文 . 分类市民化: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的关键 [J]. 经济学家,20166

11. 刘海龙 . 促进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J]. 宏观经济管理,20166

 更多文章可登陆云投稿http://www.yuntougao.com查看 



上一篇文章: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的思考

下一篇文章: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