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4-12
[摘要]由于金融机构岗位的特殊性,学生到金融机构顶岗实习较为困难。因此,“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对于金融学专业教学尤为适用。在模拟金融机构仿真运营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岗位分工组建小型金融机构,并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将学生的理论学习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而“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模拟公司,金融学,实践教学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是一种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在国外的教学中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在金融学教学中,“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就是在模拟金融机构仿真运营环境中,让学生在模拟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通过角色分工,组建小型的金融机构,来熟悉各个工作岗位的业务,体验金融机构的工作流程,以降低未来的职业风险。“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下面就以《期货交易》课程为例,对“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阐释。
一、“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入手点是将期货公司的运作模式引入课堂。因此,在该模式实施前,需要对多家期货公司进行前期调研,对“期货交易”课程所涉及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素养分析,以确定能力培养目标,形成本门课程的授课标准(如工作任务、项目、课件制作、教学实施、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课程评价等内容),规范课程设计。通过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结合衍生品市场特点设立各阶段任务,并以期货公司的实际业务为导向,期货公司各职能部门需完成的任务为驱动,结合培养目标,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系统化设计课程,最终对学生采取综合考核,来评价授课效果。
二、“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课程内容设置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期货公司业务部门主要涵盖项目部、交易部、市场部等职能部门,当前理论课程体系可以根据期货公司业务内容进行设计,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与期货公司的岗位任务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学生分成4~5人的学习小组,每一组作为一个独立的期货公司营业部。组内按照期货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分工,并承担本岗位所涉及的工作任务。每单元结束,由各期货营业部相关岗位学生完成任务并在课上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点评和总结,将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参与式学习。
三、“模拟公司”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多在课堂以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效果不理想。而“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将走进实验室,随理论课进程不断展开实践,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如期货市场组织结构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登录我国四家期货交易所网站,了解我国期货交易所的组织形式、主要职能、上市品种等相关内容。通过学生自己查找学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模拟交易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期货交易”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仿真期货交易。当前,可供期货实习操作的软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财经类网站提供的免费的模拟操作软件。另一类是由软件开发商开发的“期货交易”教学软件,学生需走进实验室。这两类操作软件都是虚拟的交易资金,实时跟盘交易。通过仿真交易,学生能够对期货实务操作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如在期货投机理论学习中,就可让学生通过仿真交易操作,来理解期货双向建仓问题、期货交割月份的选择问题、限价指令和市价指令的使用等内容。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改革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就是要在模拟金融机构的仿真运营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岗位分工,来承担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重点掌握本业务所需要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到未来职场的“压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如在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学习中,可由各组交易部同学结合套期保值相关知识做套期保值方案设计和宣讲,从而强化学生对套期保值理论的掌握,为将来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通过具体岗位的实操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大坤,费林.期货与期权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1):78-80.
[2]陈芳,杨炼,谭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6):32-33.
[3]刘志娟.创立产教合一“教学公司”构建实战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60-63.
[4]张虹敏.金融工程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设计的研究与探索[J].商业经济,2012(22):32-33.
[5]曾小艳,郭兴旭.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1):45-47.□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平台建设和运行机制
下一篇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