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课内课外教育有机融合 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有效提升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4-07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本文通过对新时代的要求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分析,明确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课内课外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对高校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课内课外,有机融合,人文素质,有效提升

中国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大学生处于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之中,要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水平的高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综述

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那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如何呢?在对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对“你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如何?”的问题,67.2%的人认为“比较差”,24.4%的人认为“很差”;对“你对传统经典《论语》了解的情况如何?”,只有2%的学生回答“通读过《论语》全文”,其他98%的人均回答“只是看过或用过其中的个别经典语句”。

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很多,如应试教育的弊端、大学生读书兴趣的匮乏、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的欠缺、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等等。但是,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厚重的人文底蕴和广博的人文情怀是当代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内涵,而大学教育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育则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探索

人文素质知识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社会、宗教、艺术、美学、伦理、文学和民族等多方面内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在扩展大学生人文社会知识视野的同时,注重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升华人生境界,孕育人文精神,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我们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所授课程内容设计上,坚持一个“融”字,做到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教育形散而神不散聚;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坚持一个“效”字,实施参与式、体验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育人相结合中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知行合一。

1.立足课堂主阵地,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用开放、互动、自由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取代传统的封闭、满堂灌、拘谨、局限于时空的旧有教学理念和方法。如开展“课程学习+课外阅读”改革,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课开展《论语》学习打卡、沙龙交流、原文诵读等系列活动;将《中国礼仪文化》课课堂搬到室外,在端午节举办纪念屈原活动,在中秋节举办传统祭月活动等。

2.依托课程成立大学生社团,进而依托大学生社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如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成立国学社、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班、依托《批判性思维》课成立科学思维训练营等;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创办“与经典同行”、“工大朗读者”、“悦读论坛”、“5.20我爱我”、“思维训练营”等课外学术实践活动平台。

3.课内课外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参加课程改革的大学生们,参加课内学习、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就是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实践过程,实现了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学生们反馈说:“参加‘悦读人生’系列活动以来,我找到了一条让大学不空虚,让未来不后悔的解决方法—“读书’”、“如若没有老师的引导与努力,我不会主动去了解《论语》真面目。在与他的交谈中我的收获无疑是巨大的,一如秋收之际,收获累累硕果”、“在体验式训练课堂上,我理解了‘换位思考’的意义”、“在合作中我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领悟了做人的道理”。

三、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教育环境的优化、人文修养的自觉提高等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第一课堂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效果。面对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要求和二十一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校要围绕新时代教育培养目标,紧跟时代步伐,全面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如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网络、课堂教学+课后社会调研、课堂学习+课外社团活动等等。

2.整合教学资源,开设人文类辅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以学风建设为引领,拓展第一课堂建构范围,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让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生有在第一课堂系统学习人文知识的平台,让更多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3.重视发挥文化育人功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抓手。如通过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举办校园文化节、校园文化长廊、大学生读书月等系列主题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人文素质学习、展示和提升的载体和平台。

4.以丰富多彩的社团为载体,充分激发和引导青年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创造力。以衔接第一课堂为目标,通过制度规范、强化导师制、强化课外活动结构化管理、把日常文化活动的举办和创办权利交给社团,鼓励每个社团建出特色,形成一批集约型、质量高、多样化、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黄英,略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北方文学,2019年第5

[2]王紫潇王宗荣,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应然之径,光明日报,2018.09.04

[3]王治国李晓婵尤宏争,体验式训练推进大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天津农学院学报》,2013.01

[4]车辉,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8.01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浅谈国内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文章: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