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2-03
摘要:教育部颁发的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继续改革和探索的纲领性文件。在此指导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在小学阶段落实小学科学教学,让学生获得较多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每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对象的低龄化实际,我们应从当前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出发,探索一种阶段性、循序渐进的小学科学趣味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一、引言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运用科学的思维观察、对比、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现象和问题。科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科学课程对从小培养学生以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和科学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17版《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怎样才能教好科学,让学生获得较多的科学知识呢?
二、探索“生活-课堂-生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科学化思维》一书中指出,科学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总结和提炼,同时又服务于生活,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日常的生活问题。每堂科学课都应该从客观事实出发,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开始本次课程,最终以将实验结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式结束,并抛出相对深一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自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课下查询资料的习惯,为下一阶段深入理解科学本质埋下伏笔。
上图为“生活-课堂-生活”教学的概念模型,教师从一个根本次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视频开始本次课程,并引导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的现象提出本次课程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制定试验,从而开展科学探究小实验,帮助搜集现象,将知识点串联,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验证问题的实践能力。最终教师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讨论,并用科学的词汇和符号分析总结本次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运用科学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现象和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另外,教师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抛出跟本堂课程相关扩展知识点,教师组织并引导实验兴趣小组开展相关内容资料的查阅,有条件的可以开展进一步科学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一体机、展台等一系列的前沿教学仪器为科学课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活力。多媒体技术使课堂资料变得更加丰富,另外还能展示一些不适合现场实验的科学实验过程。在讲解《物体的热胀冷缩》时,上课起始,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为医院中小朋友在医生的监护和父母的帮助下,利用同一根水银温度计进行腋下体温测量,医生分别读取体温计上的温度并记录, “为什么同一根水银温度计,会读出不同的体温数?”在同学们讨论后,抛出另一个问题“其科学原理是什么”,继而开始后面的课程。
通过课件的运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课件的使用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这种知识教授的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用心主动学习。总之课件的利用使传统课堂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运用新型信息技术授课,更生动形象。
(二)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制定探究小实验
科学课是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自己得出结论,再运用到生活中。探究小实验让每名学生都成为一名小小科学家,提升学生课程的参与感,增加学生的成就感。面对小学阶段学生低龄化现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其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不具备单独操作实验仪器设备,完成探究实验的能力,因此,老师在整个课程安排上的正确引导尤其重要,尤其是探究小实验的目的、成功的条件、得到的结论等等。例如在上《空气的性质》课时,带了一个充满气的气球进入教室,提问学生“谁知道气球里面装的是什么?” “空气…”学生回答道。 “那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如何才能探知到空气的存在?”接着问道。接下来感知空气的存在,将提前准备好的一团干纸放进瓶子的底部并塞牢,并请学生跟着一起动手,问同学如果把瓶子垂直压入水中,纸团会不会湿?让同学作出猜想,大胆思维。实验结果发现瓶内纸团和水面中间有一段 “空白”,纸团未湿。从而验证空气性质之一空气占据空间。在做实验时,部分学生发现会有气泡冒出,纸团也湿了,教师会解释说,由于瓶子倾斜的原因,水把瓶子中的空气“挤出”,变成气泡冒了出来,说明空气比水轻,引出另一个问题,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请同学将两只气球,拴在小木棍两端,吊起木棍,使小木棍保持平衡。用牙签刺破其中的一只气球,观察现象,刺破气球的一端的小木棍上升,通过这个实验验证同学们的猜想,能得出什么结论。得到空气的另一个性质—空气有质量。
通过以上类似的教学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体会到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所做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工作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每个同学都是一个小科学家,增加学生的成就感,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三)通过讨论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学课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并产生好奇心。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到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照本宣科,读教科书或者是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获取科学知识。例如在一次对植物叶子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各种植物叶子的形态、颜色,从而为讲解叶子的作用打下基础。但在观察的过程中,同学们观察到了叶子的形态千差万别,有大小的区别,有形状的区别,有颜色的区别。有的同学会有新奇的问题,仙人球怎么没有叶子只有刺,老师就会扩展讲解课本中没有讲解的知识。仙人球原本是沙漠中的植物,它为了适应干旱的沙漠生活,它的叶子退化成了针状,目的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适应干旱沙漠生活。在讲课的时候,同学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深度是老师没有想到的。
(四)组织课下兴趣小组
根据课程安排情况,跨年级组建科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成与课堂上相关的类似实验,找到生活中能用本次实验解释的生活现象,加深学生对其中实验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刨根问底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例如,在《看月亮》这节课上,老师制作了一个课件,让月亮在一个月内发生的月相变化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呈现出来。把枯燥地接受课本上月相变化规律知识,通过多媒体,以半动画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为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巩固学生的知识,课后通过组建兴趣小组,由教师引导,对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通过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并标记好时间、地点、记录人等相关考证信息,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了验证,增加学生的感知。
三、结语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重手段引导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学习,让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爱学、乐学,学得快,学得好,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转化成指导自己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查阅资料,和深层次探究实验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杨先通,韩慧,王娟,等.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90-95.
[3]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及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浅谈新课改背景下情境式感觉统合游戏如何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发展
下一篇文章:民间故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