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时间:2020-12-23
摘要:小学阶段,数学是基础学科。学习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扩宽思路、形成数学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非常重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情境法的应用是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文主要从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生活情境法,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得到应用才能充分发挥数学的价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育阶段,数学思维不够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对数学的理解。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生活情境法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利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一、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作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不佳。在运用生活情境法之后,将数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生活情境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数学应用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对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利用熟悉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对于数学知识可以做到灵活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够成熟、学习的方式正在探索阶段、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较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等采取直观化的教学模式,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以及事物,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小学阶段是奠定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降低数学的学习难度,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导入教学时利用生活情境法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有初步了解。比如在进行加减法的运算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创建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公式以及数学原理,并且在后续的学习中印象更加深刻。在进行平均数的学习时,教师准备六个苹果分给两个学生,甲同学分得四个、乙同学分得两个,同学会说分配不均;再进行调整,每个人各分得三个,平均分配,教师根据分配的结果向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讲解,这样再进行新知识点学习时可以更加轻松。通过生活情境的融入使得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活跃了课堂气氛,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数学具有直观感受,提高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教师应该具备相应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成绩。但是这种方式具有被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并且这种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枯燥乏味、气氛不够活跃。因此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生活情境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教师也应该对课堂的结构进行调整,以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在导入教学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吸引学生参与。比如鸡兔同笼问题可以让学生对小兔子和小鸡的特征等进行描述,活跃课堂气氛,并且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对小兔子和小鸡的特征充分了解后,提出有两种动物被关在笼子中,已知有7个脑袋22条腿,分析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和小鸡。通过问题逐渐深入,可以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对数学题深入探究,扩展思维。因此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非常重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生活情境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现代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对于数学公式进行灵活应用,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对于知识灵活应用,发挥数学的价值,因此数学学习方法的教学是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现实中获取数学信息并且具备数学思维。比如学生在踢毽子之前进行分组,一共有20个女生,分成5组,一组几个人。在学习乘除法的时候可以进行举例,带入到实际生活中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数学课中学生却缺乏相应意识,难以将问题快速解答,做习题时也经常出错,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学习,将数学学习当作一项任务,没有理解数学的本质,因此在学习时难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改变这种方式,锻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造力,通过生活情境法实现数学的应用。
(四)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实现专注。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如果强制性让学生回归到课堂中,可能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以及基础水平等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成员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自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学习方式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教师起到辅助作用,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并且互相交流和沟通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图形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长方体、正方体、圆锥等的公式比较复杂,并且一些同学缺乏想象力,对于图形难以在脑海中形成联想,严重影响对集合知识的学习,因此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折叠,对边、角等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形成几何思维,在后续的学习中具有几何概念。同时将知识进行延伸和扩展,思考是否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而对表面积等进行比较和分析,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法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方法、是新课标改革的产物,使用生活情境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学一直都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以及难点学科,所以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需要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创造力等等实现全面发展。因此要注重生活情境法的多样性,充分发挥生活情境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2):169-170.
[2]李本芳.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9):151+153.
[3]张艳萍.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165-166.
[4]刘毓梅.探讨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2-13.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有效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文章:提高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