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虎钤经》的兵学智慧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11-20

要】虎铃经是宋代许洞所撰。“虎”为“虎符”“兵符”,“钤”为“锁钥”,虎钤经的含义是:用兵韬略的钥匙。此书是根据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加以推演、运用。运用相生相克,动静相宜之法指导作战方略。取《孙子》《太白阴经》之精髓,善战精变,在方略上既有和前人相通之处,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从用将和地形之法的方面阐述对《虎铃经》的理解。

【关键词】《虎铃经》,选才,用将,地形要塞

古代兵学是集军事建设、战争研究和战略指导等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问。纵观北宋历史,战争不断、分崩离析、处于讨伐与被讨伐不断轮换的局势中。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宋太祖赵匡胤到宋真宗赵恒年间,后期则是宋真宗以后的时期。前期处于善战——防御——安稳阶段,相比后期虽讨伐不断,但局势相对稳定。后期则因无忧患意识沉浸于表面安逸之中、君主和官员对内外形势的错估、军中无足智多谋之人统领,全军懈怠,一直处于被讨伐之中,局势呈“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的态势,从而不堪一击,战火不断。国泰才能民安,相应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在和谐社会环境中才会有所发展与进步,相反国衰则民弱,落后就会挨打,动荡的社会环境会使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北宋前期兵学共成书共11部,相比较中后期明显较少。其中除《虎钤经》外,其余书籍均为存目书类。11部兵书中又有6部为武将编纂,这与北宋中后期兵书编纂多为文臣形成明显的对比。

许洞是北宋太子洗马许仲容之子。许洞在《虎钤经》自叙中写到:臣好奇正之变,由是而言之也。他虽未东征西战在疆场厮杀,也未指挥军队作战,但他博学多才,痴于武术,精于阵法,因此在兵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和见解。《虎钤经》是许洞花费四年时间而著,整部书编纂完全由于他对兵学的精通和痴迷,对当时战乱时局的洞悉及战后失利的所思所悟。许洞认为:“孙子之法奥而精,使学者难以晓用。而论心术则秘而不言,谈阴阳则散而不备。”《虎钤经》始撰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完成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全书共21卷、210论,共计约9万字。许洞以前人所著的《孙子》《太白阴经》为参考,吸取其精华的同时并积极加入自己对战争的心得和理解,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根据天时人事的变化加以推衍,既不受“六经”束缚,祖述古人,又见微知著,把适于兵家需要的奇谋诡道搜罗在内。

《虎钤经》前10卷讲述的是理论层面的内容,对实战有指导作用。内容包括战斗期间依据的原则、治军之法、训练之道、阵法精要、作战心理以及行军打仗之中比较实用的方法与学问。后10卷则是比较神秘的阴阳占侯之法。此法放在现在并不可取,但是对当时的战争却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天道变化,消长万汇,契地之力,乃有成尔。许洞将《孙子兵法》中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和李筌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有机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了这两种思想,提出了在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突出强调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将帅应“观彼动静”灵活用兵,根据地理环境和季节时气的变化做到“以虚、含、变应敌”。他指出,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见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出其不意,制敌之胜。

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将将者,谓之帅也。许洞根据诡、忠、智、勇、仁、信、严这几方面将统帅分为大将和小将。天将、地将、人将为大将,威将、强将、神将、良将为小将。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他主张要信任将帅,给将帅以自主权,认为“国家行师授律,生杀之柄,大将所主。将者,国之腹心,三军之司命也。可不慎于选乎?”许洞对将帅的选择上也有自己严格的标准和准则,不是依靠裙带关系随意指派。而是根据综合能力,主张从“貌、言语、举动、行事”四个方面作为选将的标准。“貌”即容貌,许洞主张从眼睛、骨骼、走路坐卧等姿态做出判断,提出了“六不可”和“五可”来判定是否可为将;“言语”即言谈说话以及伴随的动作,在此方面列出了“十六不可”“十三可”等标准来判断是否可以启用。“举动”指通过具体的肢体动作,来判别是否为公而忘私,德才兼备,忠勇善战之辈。许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不可”和“三可”。“行事”则是通过判断其具体的做事风格来判断其是否具有德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十四不可”和“十可”作为判别标准。依据此法,便可初步选出统领三军的统帅和辅佐统帅治理三军的将才。治军用兵的目的在于让兵士听从指挥,奋力搏杀,取得胜利。作战中有布阵之玄妙,用兵之精到的统帅、爱护士兵的是将才、听从号令的兵士,军纪严明、行有规,战有法,动有度,静有方,何愁行军打战不可胜矣?

战而争之,地而用之。在古代战争中想要取得胜利,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用兵之道,另一方面是地利。排兵布阵,厮杀防御都需要在空间地域中完成。一个地方能否作为行军打战中的重要军事基地,主要看两方面:一为山,二为水。山川之险,进可攻、退可守;水为保障和屏障,饮用军需、修筑关隘,山水相合成为咽喉要塞之地。为什么要寻找要塞之地,目的是以最少的兵力和损失度战胜对方,取得胜利。许洞认为对地形的考察有六焉:“一曰通,二曰挂,三曰支,四曰隘,五曰险,六曰远。”他对这六方面有说明:“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居通地,利乘高待敌,后通粮运,障其间道,绝敌之潜来,用战则利也。我可以往,彼难以反,曰挂。居挂地,先详敌无备,伏兵绝其归路,则利焉;敌有备而出,则自踬焉。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居支地,若敌引兵而去,是诱我也,勿击之;待其自出薄我则击之,利焉。守山谷之口,界乎两向峭绝,曰隘。我先居隘地,整其营阵待敌,绝冲突之患;若敌先居之,盈阵待之(言盈阵者,实阵绝隘口);如攻不盈,则从其它攻之,利焉。处高待下,处安待危,曰险。居险地,我先居之,利以战;若敌先居之,勒兵退,乃见其利焉。与敌相去营垒之遥,曰远(疑有脱误)地。敌不先进,但挑战,战则不可进,必有伏焉;敌不战而引退,亦不可逐,逐则不利。”掌握此六法,并熟稔于心,根据地形地势之需,巧用善变,精妙布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

作战中天时地利、双方兵力的寡众、作战方略的决策、士气的高下、给养的多少,都可能影响战斗的胜败。北宋“晏州之战”,贾宗谅协卜漏占据四川乐共、长宁,妄图凭借高山大江的的陡俊峭险之势,以巨石筑垒为寨,植木栅于外,扼守径路,俯瞰山下,严谨防守,阻挡宋军赵遹的进攻。此法运用山水之势巧妙布局,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宋军多次以强弓劲弩仰天长射,但由于地势之因,箭矢都未过半,兵围四周,连攻数日不能克。万般无奈的赵遹,勘察地形之后,发现仅有一最陡处无设防,遂命属下捕猿猴数十只,以麻绳浸腊油缚于猴身,选善攀锐卒2000余人,乘夜暗携猴攀云梯潜登山顶,点燃油绳,放猴入寨。寨中竹木茅草庐舍顿时燃起大火,守军惊乱。乘机大破之。此战,贾宗谅虽利用地势之险,但百密之处还是有一疏,让宋军找到破绽之处,在攻险破敌作战中,巧妙使用猿猴纵火取胜,为许洞的《虎钤经》地利篇做出了很好地诠释。

作战中天时是不可控因素,因为时气的变化非人可掌。但地势的分辨,作为三军之统,是可以分辨出,哪些地势是可以成为军事要塞之地,哪些地势可以取长补短,起到辅助功能,哪些地势是必须舍弃的。许洞将地形分为死地和生地。生地者,谓左右前后非死绝之地,通粮道,进退皆利也。死地者,谓背山负水,粮道、生路皆绝也。如何判断一个地方是生地还是死地?许洞有说明:“生地兵家之利,可用者六焉:若夫悬车深入,一可用也;士马精壮,阵势习熟,二可用也;将明令严,三可用也;我强敌弱,四可用也;大将夙著恩,使吏士服从,五可用也;吏士乐战,六可用也。不可以用者三焉:士卒顾家者,一不可用也;前无利诱,士卒退心,二不可用也;进则害,退则利,三不可用也。”

“死地虽兵家之害,可用者四焉:将之恩威未著,吏士未服,一也;我兵与敌等,我力战则利,畏战则害,欲令吏卒死战者,二也;为敌所逼,粮刍将竭,三也;前军既破,后军尚固,四也。不可以用者三焉:彼众我寡,一也;利害未审,矫众强为,二也;将心犹豫,三也。”宋史皖口之战中的刘遇率军突破秦淮河(在今江苏南京附近),进围南唐江宁(治上元,今江苏南京),继以围城打援之策,攻克外围诸州。五月,南唐主李煜急调驻湖口(今属江西)的朱令赟回救。朱本自拥长江天险,无所畏惧。然朱受宋西路军牵制,又虑宋军断后,迟迟不敢东进。后朱自湖口率大军15万,搭乘长百余丈木筏和容纳千人的大舰,顺长江而下,企图焚徽安庆附近的西路王明军,预先在洲浦间竖立舰桅状木杆为疑兵,致朱军不敢毁宋军采石浮桥。

“适初冬,长江水浅涸,大舰不能急进;加之屯驻独树口(今安贸然轻进,行动缓慢,舰队行距拉长。二十一日,及朱令赟乘大舰独行至皖口突遭刘遇率军阻截。激战中,朱令赟用火油攻宋战舰,宋军几不支;适风转向,火势反烧朱军,不战自溃。”由此观之,在作战的实施过程中,生死地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管是生地和死地都要善于“夺恃”“袭虚”“任势”。利用夺气、夺隘、夺勇等创造压倒敌人的有利条件。巧用佯动等手段,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失去主动,从而保证自己能主动采取行动。乘敌懈怠和不意之时攻击,这样作战方式才能千变万化,敌人无法掌握自己的作战方法,在变中取胜。纵观北宋战争史,战事败多胜少。许洞虽以文人身份凭借自己对军事浓厚兴趣及对前人军事著作的研究写成《虎钤经》,但北宋战争呈降趋势,无法挽回。但《虎钤经》在兵书的发展上起着不容低估的指导意义,对军事研究方面涉及比较详尽,是宋代开国后出现的第一部对后世有影响的兵书。

参考文献

岳凯2017《北宋前期兵学发展与<虎钤经>相关问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王军营2019《北宋中后期兵学发展特征论略》,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文章: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