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策略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7-30
[摘要]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学生的重点,要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协调多方面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管理,关注他们的学业,更关心他们的成长。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管理,关心学生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的成败。历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都把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的日常大事来抓,并把许多优秀教师投入到班级管理中来,加强管理力度,力求构建和谐、健康、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但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变化之中,由于种种原因,新的矛盾制约了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和谐发展。本人长期在农村从事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工作,对班级管理工作深有感触和体会。
一、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如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留守儿童或是同隔代亲人共同生活,或是寄宿在其他家庭之中。而由于隔代亲人的文化水平有限,其他家庭成员对引导留守初中生的意识较为淡薄,导致一些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教养和行为习惯培养无从谈起。加上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因受到一些外部或内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处于这一阶段的农村初中生在心理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心理方面的因素使得其外在表现为沉默不语、性格内向、脾气暴躁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这些行为与表现严重影响着班级管理工作,同时也加大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策略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吃喝拉撒,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方式,其利弊显而易见,而且弊大于利。因为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和自我意识。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具体而言,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班主任要大胆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干,把一些具体工作如公物维修、书刊保管、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班规制定等分工授权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能力的提高。
(二)学会心理管理,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心理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管理者遵循被管理者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借助各种隐形媒介间接地刺激被管理者的潜意识,激发他们的心理潜力,使之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措施。它不随管理活动的结束而终止,是一种隐形管理,具有持久效应。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最直接管理者,就要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学会心理管理。比如:各年级可以设立“学生管理工作备忘录”,让同学们轮流纪录、思考和分析处理当日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治校、治班我有权;管校、管班我有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在不同场合的心理变化,提高了其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就在常规管理中体现出了心理管理的优势作用。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打开心理管理的通道,来使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关爱学生成长,用“仁爱”渗透班级管理
要想引导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老师除了将班级管理的注意力集中于关爱学生的学业水平上,还应该更多地将注意力倾注在学生的成长方面。当学生在家庭中缺失的爱能够在班主任老师这里获得,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其内心的压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其有益的。同时适当在班级中开展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勤劳、勇敢、友爱等优点展示起来,能够提升集体荣誉感与班级凝聚力等。
农村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着自己的独特性,而这些独特性并非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作为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只有从根本上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够更深入地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剖析,从而找到促进其发展的良药。
本文摘自《中华少年》杂志。
上一篇文章: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时政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下一篇文章: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