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现代玻璃艺术文化中的民族语言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6-19

要】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是一个重生的后来者,在中国短短的不足20年的学科发展史中,经历了对西方的形式模仿与材料再现的第一阶段后,逐渐意识到在当下与国际对话时,民族性作为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之重要性。近些年来,艺术家尝试将玻璃的材料语言与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然而艺术中的民族性并非在相邻学科中采取形式的借鉴或符号的再现那么简单,玻璃艺术家对民族性问题重新解读之后,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文章对中国玻璃艺术创作脉络进行梳理,对当下玻璃艺术中所遇到的“民族语言”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关键词】现代玻璃艺术,国际对话,民族语言

一、概念界定

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之开端缘起于2000年清华大学与上海美术学院建立中国最早的两所玻璃工作室,自此,这两所高校为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玻璃艺术并非凭空生长,早在两汉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玻璃饰物,但长期以来玻璃艺术在中国一直未受到重视。这是因为技术的不成熟导致材料的语言不显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玻璃艺术受到玉文化与陶瓷文化的覆盖。事实上,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无论是在技术上或是创作方法论上,都受到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的极大影响。这场运动发起于60年代的美国,后在70年代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发展,受捷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第一次赋予了现代玻璃艺术以学术意义。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就在这种背景之下于2000年问世。因为这场艺术运动主要发起于世界高校之中,故这场运动也可以称为“学院派玻璃工作室运动”。

现代玻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较为迅速,截至2018年,中国约有20所高校成立了玻璃工作室,进行玻璃艺术教育。且这场工作室运动的踪迹在中国呈继续蔓延的趋势。故现代玻璃艺术之“现代”,是基于当下艺术类高校中当代艺术理念以及新技术的生成而言的,在这种理念之下,势必与传统写实玻璃艺术产生断裂:高校强调主体的意志与自由更利于进行实验性探索,爆发出颠覆性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塑造饱受创伤,虽然蒙满等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对汉族文化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压制,但他们和汉文化一样,共同构筑、推动着今日中华文化的发展。故而本文中所指的“民族语言”是针对中国多民族文化之精神而言。

二、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创作中关于民族化研究的三个阶段

2000年伊始,中国各地的艺术高校开始陆续筹建玻璃艺术工作室。初期的中国玻璃艺术家普遍从捷克李宾斯基(StanislavLibensky)学派以及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中的现代玻璃艺术创作方法论中汲取营养,因此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在发展初期令人感到一股“新奇的洋气”。在中国现代玻璃艺术(教育)家的初期探索中,无论是清华大学王建中教授对于李宾斯基形式的借鉴,还是上海大学庄小蔚教授对于几何构成的思考,又或是中国美术学院李文副教授以平板玻璃铸造的实验艺术,都明显带有浓厚的西方意味。中国第一代现代玻璃艺术家在经历了初期充满激情的创作实践(自2000年至2009年,以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为“第一梯队”①的高校玻璃工作室在全国高密度频繁办展)之后,逐渐趋于理性的思考。在这一阶段的学术交流中,艺术创作中浓厚的“西方意味”受到了多方面的评论,玻璃艺术中的“民族性”问题开始被纳入中国玻璃艺术家的思考范畴内,中国的玻璃艺术开始进入创作的第二阶段:强化艺术作品中的民族身份。随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玻璃材料语言的表现力已然被中国玻璃艺术家熟识,艺术家开始达成共识:玻璃是拥有独特表现力的艺术媒介,其创作应当尊重材料的特有语言,同时对于民族性的解读不应当只是流于符号再现,应当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更深层的精神内核。第三阶段即是当下中国玻璃艺术家尝试探索新领域。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吸引着国际的关注,国际上对中国文化报以兴趣,但中国的哲学因其自身起始点与西方哲学中二元论基础相异,往往被他者误读,被标榜为“难以言述的”、来自东方古国的“神秘主义”。随着中华文明的振兴,这种文化吸引力促使更多的国外艺术家重新审视以往的认知,继而对中国文化进行再解读。青年艺术家们也纷纷投入到这场新研究中。青年艺术家李斌的作品《本草纲目》取材于中药加工工具药碾子。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中药研磨机已然替代了药碾子这个传统手工工具,如今我们很难再寻找到药碾子的身影,它承载着中药历史中的重要的记忆组成部分。但艺术家的作品《本草纲目》并非仅仅是一种怀旧的叙事艺术,艺术家感受到传统中草药研究过程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取法自然、调和自然的质朴文化基因。这也正是构成中国传统哲学认知的一部分。古人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所求的是“度”。②药方中药物剂量的增减,则药方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药方与中医药之间反映了量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样的药物,剂量的多寡,可以产生相反的功效(麝香对神经的影响);同样的药物,做法的不同,亦可生成不同的功效(如荆芥生用与炒用之别)。中药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中国流传下来的财富,与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密不可分。作品《本草纲目》运用药碾子的外部造型,以玻璃材质为艺术媒介,明澈的表皮下流动着碎杂斑驳的色彩,似是复杂奥妙、难以言明的中药自然哲学之印记,又仿佛在传递着一个遥远的器物记忆的消融。

从以上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阅读出强烈的东方民族语言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诗化的地域印象、善与美的东方艺术基因、民族的文化密码、中华传统的宇宙观、民族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以及传统的哲学思考等等。艺术家将这些来自东方的文化赋予自己的玻璃艺术作品之中,在当下中国玻璃艺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回音。中国现代玻璃艺术的成长轨迹从模糊变为清晰,从各自的探索逐渐走上了统一共识:将中华传统中深厚的民族语言借助玻璃艺术媒介呈现。为什么在当下我们一直在强调“东方艺术语言”?艺术是一个国度中最灵活、先锋的知觉,她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一个集体)中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思考方式、民族习俗、上流社会与底层社会的文化形态。艺术是当下生存环境的一面镜子,其真实性成为一个社会与人的向度的映射,因此,我们务必认识到艺术的真诚标准。东汉哲学家王允《论衡·佚文》中指出“疾虚妄”的艺术标准。东方艺术不应当是故弄玄虚或流于表面的形式,更不应当是某种艺术形式的材料再现,“浮妄虚伪”“空言虚语”“主观臆造”都应是当代民族艺术所反对的,我们需要以一种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来传递来自中华文明中的“真美”,革除“虚妄之言胜真美”的现实流弊。③同时,艺术创作者需要有李渔艺术创作中的思想“古人寻我”的觉悟:在艺术创作中寻觅古人未尽的业绩、未达到的高度。这种现代民族艺术中的观念以及体验的共通性,易于将民族凝聚,增强民族的向心力,促使繁盛的中华文明复兴。

然而仅仅求实并非中华艺术之全部,“传神写照”强调品藻中华艺术中“神”的重要性。南宋陈郁在《话腴》中提及“盖写形不难,写心唯难也”,其所指为传统绘画,但对于后世中国的工艺美术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艺术中认为,“形似”较“神似”而言为下品,中国艺术在于绘心、绘神,而非仅仅局限于求实。这也正是上文中所提及的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创作的第三阶段有别于第二阶段创作的重点之一。“尽善尽美”的德性要求促使艺术家去思索现代工艺美术中应当传递的善的范式与美的形式。自古以来,中国的艺术评价都是以作品中所传递的仁德与才能为重要的参照,也正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认知。艺术的“情性”表现为艺术风格,民族艺术风格正是基于以上的认知,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前行。

艺术可以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政治范围,影响阶级、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④艺术具备这样的能力,是源于艺术拥有强烈的暗示力量,艺术表现着来自某些单元、集体的理想,同时在精神层面上影响着其他集体的认知,承载着教育与传播的使命。

三、总结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这离不开中华民族中每一个肢体的贡献。当下艺术语境与传统艺术的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无论是儒学中的“善美”“礼美”,还是道家哲学中的中国早期的浪漫主义情怀,都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民族人民血液中的自然基因,我们拥有解读自身文化密码的独特视角与方式,构成了中华文化统一整体。现代玻璃艺术,作为工艺美术中的新兴力量,是一门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短短不足20年的时间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未来是光明的,这必然基于民族文化合理融入、发挥其人文影响力的探索,从而促使东方文化以一种国际通用的艺术语言形式传播着这片广褒大地上的民族故事。

参考文献

①关于中国高校玻璃艺术“第一梯队”的称谓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关东海副教授组建的2008年杭州三校玻璃艺术联展上发言。

②孙平华2007《哲学思想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中华中医药学刊》第7期。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下一篇文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及对策研究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