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5-25
摘要:数学素养是人所必备的素养. 没有数学素养,我们就无法正确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也无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谈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学素养
一、面向全体学生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进步和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是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主旨. 认真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积极影响.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就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越来越重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讲“整式的加减”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整式的加减,是以后学习整式乘除、分式运算、一次方程和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然后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重点在于如何去“引”.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 学生的重点在于“探”,在我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模式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 最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对整式加减这部分知识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突出数学方法
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初中生学习数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与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联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发挥着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被动,感受被忽略,学习热情无法得到提高.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原有的教学结构,注重引导,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走向主动学习,并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后,就能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数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首先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一边,一角. 然后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验证的过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一个条件各画出一个三角形.①三角形的一条边长是 8cm;②三角形的一个角为60°. 剪一剪: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出的三角形比一比,是否全等.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与同组的成员进行比较,得出结果. 最后,小组代表说明本小组的结论,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总结. 这样,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培养数学思维
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共鸣,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习的最好动力来源于学生对于学习材料的兴趣”. 也就是说,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抽象出其中包含的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培养数学思维. 当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得到培养后,其数学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例如,在讲“二次函数”时,我提出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回答:现有 60m 的篱笆要围成一个矩形场地. (1)若矩形的长为 10m,它的面积是多少? (2)若矩形的长分别为 15m、20m、30m 时,它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3)从以上两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通过简单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注意的重心放到学生能否发现两个变量,能否发现矩形的长的取值范围上. 通过对矩形面积的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突出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使学生获得可喜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典故词语在中学语文中的教学价值
下一篇文章:高中政治学科“体验式”教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