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报告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3-16

摘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国家与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高校大力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目前高职院校主要从制度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有喜有忧。文章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并分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策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提高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实效性。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时期,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这就需要培养具有专业性和高素质的人才。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上提出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工匠精神”在两年时间内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作为输出社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职业素养中,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家加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视和关注,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目标要求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推广而改变,同时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相契合。因此,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工匠精神培育人才、塑造人才是亟需研究的问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在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上既义不容辞又责无旁贷。[1]高职院校具有其教学的特殊性,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实践实验、实习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其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滞后于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发展进程,阻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培育取得一定的成效,例如高职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主体从学生变为以学生、教师为主,不再单一强调学生的培育,强调了教师也是培育的主体,增强了教师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工匠精神培育模式较为单一,仍以课堂教学理论输出为主;缺乏科学的可视化分析,无法对培养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易在培育中产生教育偏差等。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学者们大多从文化熏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文化理论层面提出建议和策略,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的进程,但仍存在部分问题。通过分析这些策略建议,结合实际培育效果从中分析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 注重教师队伍引导,忽略学生榜样作用

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过程中教师占有关键作用,如果出现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团队数量存在缺乏,会直接造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学生人才培育基数降低的后果。[2]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强调教师引导作用的策略。首先,注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代表性的教师作为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以身作则,以自身行为引导学生的行为。其次,强调教师的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的理念和思想。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注重提升教师职业素质素养。然而,高职院校忽视了作为学生这个主体自身的作用。学校中,同学之间相处的时间多于学生与教师的相处时间,学生的榜样效果要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存在着群体效应,一个学生榜样会带动身边人进而带动整个班集体,最终使得全校形成一个推广工匠精神的合力。此外,由于流行文化的传播,学生大多以明星作为偶像,然而明星在新媒体上呈现的仅是其公司所包装的人设,具有虚假性,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沟通和心理特征上与学生存在代沟,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因此,更加需要寻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正面学生榜样。

(二) 培养策略趋版式化,缺乏创意实用建议

首先,相关研究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建议相差无几,主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及个人层面来提出对策和建议。整体上较为完整,然而缺乏具体性。从国家层面而言,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从学校层面,从学校内部管理、文化宣传熏陶、师资队伍师德建设到外部实践环境渲染等方面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从个人层面主要是强调学生的自身的纪律意识和主动自觉性。这些策略大多大同小异,策略的提出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撑和实例列举论证。此外,在谈到对应层面的措施时大多采用固有的叙述模式来论证,缺乏新意。其次,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缺乏创新视角,大多是围绕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对策,极少跳出固化思维,从新的角度进行解释和论证或是用新的语言风格进行阐释。再次,极少的策略具有不适用性,存在越轨的建议,实用性不强,例如混淆政府和学校的职能。同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还存在着偏题的问题,建议与主题要求不适应,不符合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甚至忽略高职院校这一关键词,只侧重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存在着例证不符合主题的情况。

(三) 培养策略偏宏观化,欠缺具体方案举措

通过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然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策略大多从国家和学校层面进行对策研究,研究策略较为宏观,着重突出政府和学校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重要作用,例如,策略大多是从学校层面出发,在提出的建议中忽略问题产生的背景。又如,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需要理清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性进而提出建议和对策。产教融合理念的要求高职院校根据所设置专业,借助开办专业产业的形式,将教学与产业充分整合起来,实现高职院校传统教育角色向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综合角色的转化。[3]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要与产教融合的要求相结合。其次,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极少从群体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研究。作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对象而言,存在着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组织,也存在着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虽然存在从个人层面进行研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但策略的提出大多分散且宽泛,无法以具体的实例进行例证。最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较为抽象,没有完整具体的方案,大多泛泛而谈,局限于国内的研究,很少借鉴国外关于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的研究,对此研究略有不足,欠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的思考

产教融合的关键点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不再只依靠高职院校,而是校企合作共同形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体系,且需要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给予全方位支持。[4]同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并落实到微处、实处。

(一) 注重培育主体的多元性,关注学生自身榜样价值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发展人才素养、符合社会发展良好运行的新时代高素质创新性技能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依靠外物的灌输,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育主体的多元性,通过与学生有关的人与物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自身的价值,以学生榜样带动身边同学,以此形成自发自觉地行为。其次,具有工匠精神榜样作用的学生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学校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社会实践的体悟。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中弘扬工匠精神,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价值,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规章制度上体现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训,让教师能深刻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而以身作则带动学生。最后,重视学生团体的作用,学生会、社会社团是学生锻炼自身和娱乐交友的场所,重视学生团体的工匠精神培养,全方位渗透工匠精神,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工匠精神养成[5]

(二) 转换视角开阔思维,坚持创新和实用并举

高职院校培养策略大多异曲同工,缺乏创新与实用,因此,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特色打造独特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例如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与商业贸易类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是不相同的。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培养工匠精神应该侧重于工匠精神中的创新内涵,而商业贸易类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应着重于对学生敬业和专注的培养。每个高职院校有其特色的专业,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发挥其特色专业,打造属于其院校的特色品牌。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赋予了创新精神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需要结合具体的情景来分析其具体的内涵与表象,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策略。此外,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高职院校是技能人才输出的主阵地,与普通高校培养人才方式略有区别,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时要注重通过学生的实验与企业实习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

(三) 借鉴国外经验开放研究,从细微处见真知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十分重视人才工匠精神培养。德国产品以其高品质、高质量闻名世界,日本工匠的专注与忠诚值得称赞。首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研究,通过对德国、日本两大制造强国培养工匠精神的研究,借鉴其优秀的经验,将之与中国国情和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相结合探索出属于本土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方案。其次,专注国内工匠精神培育优秀成果院校,进行学习交流探讨,设置工匠精神培养试点院校,以点带面推广工匠精神。最后,落实细节,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例如“工匠精神榜样人物评选”或“工匠精神之我见征文活动”等竞赛和社会实践等具体活动研究工匠精神。

 结语

总而言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有喜有忧,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养策略也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应在总结和吸收国外培养工匠精神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打造属于本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品牌。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跳出固化的培养思维,重视学生自身教育价值,将工匠精神培养落实到细微之处,为企业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玉剑,刘燕.高职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刍议[J].职教论坛,2017(04):82-85.

[2]邓昭俊,傅贻忙,郑华夏.新时代高职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8(25):168-169.

[3]植宝.浅论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1):82-83.

[4]肖波,肖霞.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8(14):109-112.

[5]瞿荣.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38):66-67.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演示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下一篇文章: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地理教师在未来教育中的发展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