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1-19
摘要:时代不断变化发展,各种文化也在相互交融。后现代知识批判现代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提出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反对知识的霸权。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交叉,也受到后现代知识观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文化相互交融,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但是,我国幼儿园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适宜的多元文化教育仍需要人们不断探索。
关键词:后现代知识观,多元文化教育,幼儿园
一、后现代知识观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有独特性。“现代主义主要是指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哲学精神,这样一种哲学强调普遍性、规律性和合理性,而后现代主义则是指从尼采开始一直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等代表的一种20世纪哲学精神,这样一种哲学强调的是个别性、变化性和情感性”[1](P1),它既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诸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2](P10)。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不断批判来自不同领域的现代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和“绝对性”,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观念。为了区分现代知识和后现代知识的性质,人们就把它称为“后现代的知识性质”或“知识性质的后现代观念”[3](P157)。后现代主义体现的是一种“变化性”“个别性”和“情感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唯一不可变的,它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的,人们需要把它放在一个情境中去考虑其可变性,这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教育时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那些不适宜的部分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后现代知识的性质所体现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对我国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二、多元文化教育
“文化不仅仅关涉个体的差异,同时关乎整个社会、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个体对所属社会的共同价值、信仰、道德、习俗的历史继承。”[4]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和价值观不同,因此,其文化也都不尽相同。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最先产生于20世纪的民权运动,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经历了从文化的冲突到尊重和理解[5]。班克斯教授是美国公认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包含五个维度,即内容整合、知识的建构过程、消除歧视、平等的教学法以及强化的学校文化与社会结构。“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关于多种族、多民族和多文化族群,它还是一种认识现实的方式和思考的方式。”[6](P4-8)在全球化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不断交融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浪潮下,教育也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在不断地相互交融,教育也在不断地交融发展,人们也在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世界各地的文化、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不仅要使得幼儿认识到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更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7]“而幼儿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是让幼儿在逐渐把握本民族文化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的同时,能以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培养其初步的文化认知感与判断力。”[8]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的文化并不是相冲突的,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和世界的多元文化是可以促进彼此发展的。因此,在认识和学习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幼儿也要学习他国的优秀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和他国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三、取舍有度:幼儿园开展适宜的多元文化教育
(一)文化性:注重多元文化教育的文化适宜性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既能让我们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学习自身的文化,又能了解他国文化优势,学习他国文化。但是,在面对各种文化教育时,不能忽视其产生的地域和背景,一种文化在一个地方生根发芽离不开其文化的融合发展。对待多元文化时,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文化有其产生的背景,每一种文化都和一定的背景相联系,离开了特定的背景,文化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人们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理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对象本身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化时要学会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时,教师自然也要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理念,这样才能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境域性: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补交融
通过对知识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解构,人们发现,“原来被认为没有任何争议的‘文明化’过程实际上是用一种知识标准反对另一种知识标准,用一种知识体系颠覆另一种知识体系的过程。它导致的不是本土知识的发展,而是本土知识合法性的被解构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逐渐被遗忘”[3](P157-158)。在后现代知识观的引导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本土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看到本土知识与其他知识的互补性。
中国近代的“新教育”以仿效别国为开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更是加剧了传统文化认同的危机[9]。虽然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不断蓬勃发展,但仍有一些幼儿园过分推崇国外的教育模式,不加批判地把国外教育模式完全纳入自己的教学模式中,倾向于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教育内容,认为西方国家的知识是最好的。部分幼儿园节日课程中外国节日的占比较大,中国的传统节日占比较小。幼儿阶段是幼儿学习力较强的时期,让幼儿过多接受国外文化教育,减少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在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时,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的发展,文化认同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文化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三)价值性:幼儿自主建构,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
后现代知识的性质更关注的是个体的“主体性”和个体的情感体验。石中英认为,现代知识观“中立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实在的“自主性”和“非人格性”,这忽略了理解的对象是由主体和社会所建构的[3](P160)。现有的幼儿园在进行教育或进行环境创设时会出现“只见教师而不见幼儿”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活动本身是“活”的,导致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较少而教师的操作讲授占很大部分。
幼儿的知识是自我建构的,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幼儿园实施的教育要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前提。在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时,要引导幼儿自己建构知识。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要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让幼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同时也能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华。幼儿园的活动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幼儿为主体要以幼儿自我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意识。幼儿时期,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幼儿自己切身能体会到的、能感受到的,对他的教育意义也是最大的。因此,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要引导幼儿从小就能自我建构和发展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勇.内向超越与多元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张国清.中心与边缘:后现代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曹雁飞.学前教育文化适宜性反思:以多元文化主义批判为基础[J].北京社会科学,2017(1):15-23.
本文摘自《中华少年》杂志。
上一篇文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培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下一篇文章:基于信息化的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改革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