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时间:2019-12-09
摘要:在《红楼梦》当中,刘姥姥是着墨不多的小人物之一。由于其身份和地位特殊,再加上三进的经历,使其成为了贾家兴衰的见证者。从整部小说来看,刘姥姥是乐观进取的老农妇,她人生阅历丰富,公关能力高超。通过一进荣国府使其摆脱了生活困境,二进荣国府通过天真、滑稽、幽默的语言和行为获得了贾府上下的喜爱,三进荣国府做出了见义勇为的侠义举动。
关键词:刘姥姥,艺术形象,智慧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鸿篇巨著。在这部著作当中,塑造的人物之多,人物个性之鲜明可谓是空前绝后。在这部小说当中,塑造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超过了 400 个,且不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刘姥姥、焦大、茗烟、蒋玉菡等小人物也无不活色生香。刘姥姥既非贾府丫环、仆人,也不是贾府的近亲,是名副其实的“千里之远,芥豆之微”的人,小说中着墨不多。正是因为她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特别是其三进荣国府,使之得到了贾府上下的喜爱,成为了贾家兴衰的见证者,对整部小说的构思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朴实老农妇乐观进取,一进荣国府突破生活困境
刘姥姥本是村野老妪,膝下无儿,跟着女儿、女婿靠两亩薄田艰苦度日。多年以来,她一心一意地帮助女儿照顾外孙和外孙女。但是有一年年末,年景不好,庄稼欠收,全家眼看无法过冬,女婿狗儿一筹莫展,只是“吃闷酒”,往媳妇身上撒气。刘姥姥看不过狗儿的举动,提及家里尚有一门可以求助的富亲戚。原来,狗儿的祖父曾经在京城与金陵王家共同为官,因为同姓攀亲连了宗,曾经交往密切。后因家产败落,狗儿一家搬到京郊生活,两家逐渐失去了联系。而王家二小姐到了贾府作了夫人,传闻和善行德、怜贫恤老。狗儿便央求刘姥姥到贾府走一趟,看能否得到资助。这便是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原因。在这一段内容来看,刘姥姥与狗儿形成了对比,她热爱生活,总是乐观地对待生活困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可以破解生活当中遇到的一切问题。正是带着这种平实乐观的生活态度,刘姥姥勇敢地带着板儿走向了贾府的高门大院。这才有了第六回中的一进大观园,刘姥姥从王熙凤那里讨到了 20 两银子,度过了生活困难。在筹划进荣国府时,刘姥姥是做了精心准备和科学分析的。女婿狗儿名利心太重,好吃好喝;狗儿媳妇年轻,不宜抛头露面,自然只能是刘姥姥自己去了。年迈的刘姥姥,再带上外孙板儿,一老一小的巨大年龄反差,极容易让人产生同情之心。进入大观园之后,刘姥姥处处感觉新鲜,但是面对贾家的奢华生活,她并没有流露出羡慕的表情,反而屡次感叹过于奢侈浪费,并与平实人家的生计形成对比。如第三十九回,刘姥姥看到贾府吃螃蟹时说道:这一顿饭螃蟹加上酒菜的花费得二十多两银子,够庄稼人一年的生活了。到了第三次进贾府,王熙凤托付巧姐时,并未因为贾府败落而躲避,而是满口答应、悉心安排。由此来看,她是在想着平实的居家生计,朴素而实在,与贾府“朱门酒肉臭”的生活形成了对比。
二、语言天真滑稽幽默,俗得可爱,深得人缘
对于刘姥姥是不是丑角,学者各有见解。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她是一个土头土脑的老农妇,她从农村走进大观园后,她天真、滑稽的语言让大观园里充满了笑声。第四十四回当中,在贾母向刘姥姥介绍大观园中的树、石、花等景致时,刘姥姥表现出了一幅完全没有见过世面的惊喜,却没有说一个好字,一句“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就把大观园的阔气表达得淋漓尽致。见到惜春时说是“神仙托生的”,说贾母内室的柜子比自己的一间房还大,看到潇湘馆糊窗户的面料比自己做衣裳的布料还要好时不住地念佛,等等。当王熙凤把一整盘子“横三竖四”地插到了刘姥姥的头上,引得众人大笑。刘姥姥却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自己“年轻时也风流”,“今日老风流”。这略带“犯贱”的乡野话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当王熙凤和鸳鸯拿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她用时,她说比铁锹还沉,并特地把筷子说成了叉爬子,尽显幽默。开始吃饭时,她高声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了一个老母猪不抬头。”逗得湘云、黛玉、宝玉等捧腹大笑,而她依然鼓着腮不说话。这是一个效果极佳的幽默表演,把宴席的气氛调整到了极佳的状态。难道刘姥姥果真没见过世面,果真看不出别人在取笑吗?非也。从刘姥姥进大观园打秋风来看,她应该是一个见过世面或曾在城市生活过的人。她自己说曾经跟女儿一起到过金陵王家,对王夫人的评价是“会待人”、“不拿大”。由此看,她应该属于宵村中的“能婆子”。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所限,贵族生活的“大阵势”她却并没有见过。因此,当她进入大观园时,见到了此前从未见过类似的人、事、物,自然会处处新鲜,好奇询问。细细品味她说的话,每一句都表露了天真的本性,就如同其身份一般毫不牵强,虽俗,却欲加可爱,深得人缘。而她所经历的完全不同于贾府的生活体验,让所有的人都感觉新鲜有趣,逗得贾府上下大笑不止。而她也揣摩透了王熙凤等人想通过她讨贾母欢心的意图,任由他们捉弄,她替王熙凤讨贾母欢心的意图,说话做事既符合自己的个性,也符合听话者寻求新鲜、寻求乐趣的需求。
三、人生极其阅历丰富,公关交际机智灵敏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所表现出来的公关才能着实令人佩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与如贾府般的世家大族来往的除了王侯卿相,就是好友至亲。刘姥姥本是一个村野老妇,无故去登门拜访如何能进得去?而刘姥姥却巧妙地进入到了贾家,满载而归。这不是只凭勇气就能做到的,必须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超的公关才能。在第一次进荣国府时,她就知道,自己所认识的只是王夫人和仆人周瑞,而且已经许久不见,地位悬殊不说,关系已经算不得亲近了。因此,她进行了科学的规划,首先拜访了周瑞,而后通过周瑞家的周密安排见到了王熙凤,收到了救命的二十两银子。这正好体现了借助中间人获得公众关注和接受的公关原理。但是这次公关稍显粗糙和不成熟,主要有三点:其一是见到王熙凤时未语先飞红,“欲待不说”,这说明她仍显拘谨,脸皮薄,放不开;其二是刘姥姥让板儿表明来意,但是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又哪懂得这些?其三是说贾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说王熙凤拔根汗毛比自己腰粗,这些粗糙的语言吓得周瑞家的一个劲儿递眼色。第二次进荣国府时,刘姥姥带着时令野蔬瓜果回礼。这反映了她知恩图报的善良天性,也是其借机发展人际关系的最好平台。与第一次进荣国府相比,她已经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公关任务完成得更加出色。这一次来,她已经没有了乞讨示助的外衣,变得理直气壮,与贾府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正因如此,她见到了地位崇高的贾母和诸位少爷小姐于是她拥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她在大庭广众之下察言观色,自由应对,得到了贾府一众人等的认可。如第三十九回中,她一见到贾母就赶忙陪笑,福了几福后说:“请老寿星安。”这简单的一句话,切中了积古老人的心思,贾母跟周围人说自己如果像刘姥姥年纪一样大时不知道还能不能动时,刘姥姥笑着说自己是“生来受苦的”,而贾母是生来享福的;贾母感叹自己“老了”、“不中用”、耳聋眼花时,刘姥姥又笑着说自己“想这么着也不能”。她是多么地机智灵敏,所说的话又是多么得体。可以说贾母所有的缺点都被她说成了优点,贾母自然会十分欢心。她趁机将村野见闻编排成了故事,讲出了九十多岁老奶奶生孩子、雪天里小女孩儿抽柴草的稀奇事。看似随意,也用尽了心思,没有一个不是贾母和王夫人喜欢听的,而听的人又看不出任何痕迹,这真是高明呀!而王熙凤在她头上插花开涮、与众人行酒令之时的幽默言行实际上也不排除公关的成分。试想,如果王熙凤在她头上插花,她脸上露出不悦之色,如何能搏得众人开心?如何能获得超出自己预期收获?虽然刘姥姥只是一个乡野老妇,但是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之成为了指点迷津的第三者,屡次表现出出色的处世智慧。如第四十二回时劝诫王熙凤不宜过于娇惯孩子时说,富贵人家的孩子多因为娇嫩而受不得委曲,小孩子“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她的这些话不正切合一生真理吗?小孩子过于娇贵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哪怕经历一点儿风雨就会倒下,而风雨中长大的孩子则会将风雨当成其成长的养分。
四、知恩善报,见义勇为,充满侠义精神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只是为了寻求救济和帮助,靠二十两银子度过了生活上的难关。第二次进荣国府,家里多打的粮食、收获的蔬菜瓜果都没有卖,挑了好的孝敬贾家的人。这些枣子、倭瓜、野菜之类虽不稀奇,却表现出了穷人家的心意,被贾母等人留了下来;而后又闹出了些笑话,逗得大家非常开心,获得了更多的馈赠。而她本只是为报答第一进荣国府时那二十两救命的银子,这些馈赠本属意外,即或是她内心存有些许期望,不也是人之常情吗?有谁不愿意获得更好的生活呢?第一百一十三回第三次进贾府时,贾府已经走向落寞,刘姥姥前去探望生病的王熙凤,王熙凤摘下金镯子让她代替祷告,她道:“姑奶奶,不用那个”。这时所表现的完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心肠了。如果刘姥姥贪财,怎么可能拒绝那只金镯子呢?在贾家众叛亲离,其他人落井下石之时,刘姥姥仍主动前来探望,这是何等的受心?在巧姐儿的舅舅和叔叔盘算着卖掉巧姐儿时,刘姥姥巧设计策,营救巧姐儿,并为其找了一个“家财巨力”、“良田千顷”、“眉清目秀”的夫婿,这些举动更是超越了知恩善报的范围,成为了风义勇为的侠客行为。与众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相比,刘姥姥这种知恩善报、见义勇为的行为不显得更难能可贵吗?在《红楼梦》当中,刘姥姥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配角。但是由于三进贾府,使之见证了贾府的兴衰,使之成为了整部小说隐藏的线索。她在面对窘迫的生活,无法度日时,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地寻找机会,通过公关谋求到了贾家的资助。而后也没有坐吃山空,继续辛勤劳动,使一家人过上了较为殷实的生活。为了报答贾家的恩情,她第二次走进荣国府,带来了自己产的蔬菜瓜果,巧言妙语博得贾母的喜欢,自愿扮演奸角逗大家开心,大智若愚的形象入木三分。在贾家衰落,大厦倾倒之时,她不忘旧恩,第三次走进贾府,探望王熙凤,竭力营救巧姐儿,为其寻求了一段美好姻缘。这些情节,让刘姥姥的形象在几百号人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真、智、善”的楷模。
参考文献
[1] 清 • 曹雪芹 , 高鹗 : 红楼梦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2] 许文荣 : 从《红楼梦》的书写策略论刘姥姥角色的微妙性 [J]. 红楼梦学刊 ,2010(4):273-284.
[3] 吴菊花 : 大智若愚、侠肝义胆的小人物——谈《红楼梦》中的刘姥姥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 h版 ,2017(2):39-41.
[4] 鲁彩苹 , 王忠禄 :《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逗笑”场面描写的特点和意义 [J]. 名作欣赏 ,2015(14):41-42.
[5]郭帅:丑姥姥不丑,喜姥姥不喜 ——浅析《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人物形象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6):21-22.
[6] 陈 琳 静 , 田 墨 浓 :《 红 楼 梦》 中 幽 默 的 作用——以王熙凤、林黛玉、刘姥姥为例 [J]. 保定学院学报 ,2018(1):91-98.
[7] 坚美菊 : 读草芥人物 品百味人生——读红楼之草芥人物刘姥姥 [J]. 吉林教育 ,2015(15):89-89.
本文摘自《中华少年》杂志。
上一篇文章:《幼儿园环境创设》研讨式教学模式实践
下一篇文章:特殊教育中的艺术教学技巧